非与经为仇

出自宋代陆游的《六经》,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fēi yǔ jīng wèi chóu,诗句平仄:平仄平仄平。
秦人燔六经,非与经为仇,方其勇决时,亦为子孙谋。
歛金铸巨人,岂复畏鉏耰?千载恶名在,尚与黄河流。
()
六经,勇决,子孙,复畏,恶名

《六经》是宋代文学家陆游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秦人燔六经,
非与经为仇,
方其勇决时,
亦为子孙谋。
歛金铸巨人,
岂复畏鉏耰?
千载恶名在,
尚与黄河流。

诗意:
这首诗词反映了陆游对秦人焚烧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论语》)的行为的思考和感慨。陆游认为,秦人焚烧六经并不是与这些经书为敌,而是在表达他们勇敢果断的时刻,为自己的子孙着想。他们集中财富,铸造了巨大的人像,岂会再畏惧农耕的耰耕之具?然而,千百年过去了,那个恶名仍然存在,就像黄河不断地流淌一样。

赏析:
这首诗词以反讽的方式表达了陆游对秦人焚烧六经的看法。《六经》的开头写道“秦人燔六经”,暗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情,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陆游并不是在批评焚书的行为,而是在思考背后的动机和结果。他认为,秦人焚烧六经并不是对经书本身的仇恨,而是在表达他们勇敢果断的时刻,为自己的子孙着想。这种思考方式颇具启示意义,暗示着人们在历史中的行为往往有着复杂的动机和背后的考量。

诗中的“歛金铸巨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秦人集中财富、铸造巨大的人像的场景,显示出他们的权势和傲慢。与此同时,陆游通过提到“畏鉏耰”来暗示,秦人的焚书行为使他们丢失了对农耕劳动的敬畏,将金钱和权力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最后两句“千载恶名在,尚与黄河流”,表达了秦人焚书的恶名流传千古,就像黄河水流一样不断延续。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恶名的警醒,使这首诗词更具深意。

总体而言,陆游通过《六经》这首诗词,以婉约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秦人焚烧六经的行为进行了思考和批判,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