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荆棘除

出自宋代苏轼的《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àn shǐ jīng jí chú,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我生有天禄,玄膺流玉泉。
何事陶彭泽,乏酒每形言。
仙人与道士,自养岂在繁。
但使荆棘除,不忧梨枣愆。
我年六十一,颓景薄西山。
岁暮似有得,稍觉散亡还。
有如千丈松,常苦弱蔓缠。
养我岁寒枝,会有解脱年。
米尽初不知,但怪饥鼠迁。
二子真我客,不醉亦陶然。
()
天禄:1.天赐的福禄。2.动物名。3.汉代贮藏典籍的宫殿。4.辽世宗的年号(西元947~951)​。
玄膺形言仙人:神话中指长生不老并且有种种神通的人。
道士:道士dàoshi∶指崇奉道教而又从事教务的人那道士又执令牌,烧了符檄。——《西游记》∶修佛道之士的略称。魏晋时指和尚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盂兰盆经疏下》
自养:自养zìyǎng能自我营养;特指能利用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作为碳的唯一来源,能用简单的无机氮代谢合成——一般为绿色植物、某些化学自养细菌以及原生质;为了正常的代谢不需要特定的外界因素。
荆棘:(名)泛指带刺的小灌木。比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障碍:~载途。
梨枣:梨枣lízǎo[woodenprintingblocksusumadeofpearanddatewood]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付之梨枣。

《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苏轼自我安慰和寄托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张常侍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我生来享受天赋的禄位,作为玄膺流淌的玉泉。
为何要去陶彭泽,缺少酒便说不出话来。
仙人和道士,自己修养不在繁忙中。
只要能除去荆棘,就不用担心梨树和枣树的过错。
我已经六十一岁,颓废的景象笼罩着西山。
岁末似乎获得了一些,稍感散亡得到了安慰。
就像千丈高的松树,常常受弱蔓缠绕的折磨。
滋养我这寒冷岁月的枝干,总会有解脱的时刻。
当米粮用尽时,才会怪罪饥饿的老鼠迁移。
两个儿子真正的客人,即使不醉也会感到愉悦。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认为真正的修养和满足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是在于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修炼。苏轼将自己比喻为陶彭泽,意味着他渴望远离尘嚣,寻找内心的宁静。他希望自己能像草木一样摆脱世俗的烦恼和束缚,寻求内心的解脱。

在岁末的时刻,苏轼感到自己似乎得到了一些安慰,但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衰老和生命的无常。他以千丈高的松树为比喻,表达了自己在岁月流转中的无助和困顿,但他依然希望能够在寒冷的岁月中找到解脱和宁静。

诗词中提到的米粮用尽和饥饿的老鼠迁移,可以理解为在物质匮乏的时刻,才能真正意识到物质的无常和不足。最后提到的两个儿子是指苏轼的两个儿子苏迈和苏坦,他们是苏轼的知己和朋友,即使不陶醉于酒,也能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对内心宁静和解脱的追求,并通过对友情的赞美展示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对内心世界的思索和对人生的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