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闻庐岳多真隐。宋代。苏轼。为闻庐岳多真隐,故就高人断宿攀。已喜禅心无别语,尚嫌剃发有诗斑。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到後与君开北户,举头三十六青山。
《次韵道潜留别》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为闻庐岳多真隐,
故就高人断宿攀。
已喜禅心无别语,
尚嫌剃发有诗斑。
异同更莫疑三语,
物我终当付八还。
到后与君开北户,
举头三十六青山。
诗意:
苏轼在此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真实隐逸之地庐岳的向往,他来到了一位高人的居所,希望能够与高人共度一夜。他感到高人的禅心纯净,没有世俗的言语,但他自己却觉得自己的头发剃得不够整齐,有些不够隐逸的气质。尽管如此,他仍然相信高人与他有着共同之处,他们最终会分享彼此的心得和体验。最后,他向高人告别,表示日后再相聚,一起欣赏北方的美景,头抬起来,可以看到三十六座青山。
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隐逸生活和禅修的向往,以及他对高人的景仰。他称赞高人的禅心深邃,超越了尘俗世界的纷扰,成为了真正的隐士。苏轼自我批评,觉得自己的剃发不够整齐,暗示了他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还未达到完美的境地。但他仍然相信,他与高人有着共通之处,分享心得和体验是可能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与高人分别后的期待,他们日后会再次相聚,一起欣赏北方的青山美景。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他对庐岳的真实隐逸之地的渴望,对高人禅心的赞美,以及对自己在隐逸生活中的不完美的认识,都在诗中得到了表达。苏轼通过与高人的交流和对自己的自省,表达了对真正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高人的敬佩和希望能与高人有更多的交流。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精确的语言,描绘了真实隐逸生活的美好和苏轼的思考态度,给读者带来了深思。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