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语应须得山骨

出自宋代苏轼的《送渊师归径山》,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iào yǔ yīng xū de shān gǔ,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
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
溪城六月水云蒸,飞蚊猛捷如花鹰。
羡师方丈冰雪冷,兰膏不动长明灯。
山中故人知我至,争来问讯今何似。
为言百事不如人,两眼犹能书细字。
(径山夏无蚊。
余旧诗云: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销残年。
()
山色:山的景色。
师住妙语:(名)有意味或动听的语言:~横生|~惊人。
应须山骨水云蒸飞蚊如花方丈:(名)指寺院的住持或住持住的房间。
冰雪:冰与雪。比喻晶莹纯洁。
不动:没有动作,一种安静的姿态。
长明灯:长明灯chángmíngdēng点燃在神佛像前的长年不灭的油灯

《送渊师归径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曾经是径山的客人,
至今仍用诗笔描绘山色。
师傅在这山上住了三十年,
他的妙语只有山骨能理解。
溪城的六月,水蒸气和云雾缭绕,
飞蚊猛烈如花鹰。
我羡慕师傅方丈里的冰雪冷,
那里的兰膏不会融化,长明灯也不会摇晃。
山中的故人知道我回来了,
纷纷来问我现在怎么样了。
我告诉他们百事都不如一个人,
然而即使如此,我的双眼仍然能书写细小的字。(径山夏天没有蚊子。我以前的诗中说过: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销残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送别渊师归径山为主题,表达了对师傅的敬仰和对山川之美的描绘。诗人自述曾是径山的客人,并通过自己的诗笔将山景留存在诗中。师傅在这座山上生活了三十年,他的妙语智慧需要通过对山的理解才能领悟。诗人描述了溪城六月的景象,水蒸气和云雾弥漫,飞蚊活跃如花鹰。他羡慕师傅居住的方丈,那里的冰雪冷藏得住兰膏,长明灯也不会晃动。诗人回到山中,旧友们得知他的到来,纷纷前来问候,询问他的近况。诗人告诉他们,百事纷扰都不如一个人的宁静,即使如此,他的双眼仍能书写细小的字。最后,诗人提到夏天的径山没有蚊子,而他以前的诗中写道,他乞求龙将水洒在自己的眼睛上,希望能看清细小的字,以此消磨岁月的痕迹。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师傅和山川之美的敬仰之情。他将自己曾经作为山中客人的经历与师傅的居住经历相对照,通过对山的描绘和师傅的妙语,展示了对山川自然的理解和对师傅智慧的推崇。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山中的景象和情境,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整首诗词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与师傅的对话和对细小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和深思的渴望。同时,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细节的关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深入思考和感悟的诗意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