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裓山僧怜耿介

出自宋代苏轼的《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pò gé shān sēng lián gěng jiè,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无属桂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
无属练裙采撷:(书)(动)①摘取。②采集。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八月十七日,我在天竺山送别桂花,将桂花分赠给元素。
月亮渐缺,霜华浓密,桂花的细蕊已经干燥,它并不属于凡间的世界,而属于桂堂仙境。
鹫峰的子峰落下,惊扰了前夜的宁静,蟾窟中的树枝悬空,只有记载了过去岁月的回忆。
破裓山上的僧人对桂花怜爱其高洁,练裙溪中的女子比美其清丽。
我希望你能采撷并佩戴着这幽静的花朵,不要让它的孤芳在涧边衰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送别桂花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桂花高洁纯美的赞美和希望桂花能保持其优雅风姿的愿望。诗中运用了典雅秀丽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对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的感慨和思考。

首先,诗词以时间和地点作为开篇,突出了桂花送别的具体背景。八月十七日代表了秋季的时节,月缺霜浓则表现了秋天将至的景象,为后文的桂花送别营造了氛围。

其次,诗中以桂花为主要意象,描述了桂花的细蕊乾燥,将其比喻为属于桂堂仙境的花朵。这种描写既突出了桂花的高洁和超凡的品质,也暗示了桂花的短暂和脆弱,使得人们更加珍惜和怀念它。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描写鹫峰子的落下和蟾窟枝的悬空,表达了岁月的变迁和事物的消逝。破裓山上的僧人和练裙溪中的女子则象征了对高洁和美丽的追求,传递了作者对高尚品质和美好形象的赞扬。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受赠者的期望,希望他能采撷并佩戴这朵桂花,不让它的孤芳在涧边衰老。这种期望既是对美好事物的保护和珍惜,也寓意了作者对友谊和美好时光的留恋和祝愿。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桂花为主线,通过对桂花的描写和比喻,抒发了作者对高洁纯美事物的赞美和向往。同时,通过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岁月变迁和人事消逝的主题。整首诗词以婉约细腻的笔触表达情感,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又有对人情世故的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