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下踏藕荷花洲

出自宋代苏轼的《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uè xià tà ǒu hé huā zhōu,诗句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
相携烧笋苦竹寺,却下踏藕荷花洲
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
君不见壮士憔悴时,饥谋食,渴谋饮,功名有时无罢休。
()
西风:从西边吹来的风。亦指我国秋季所吹来自西方或西北方向的季风。西方国家的风尚、潮流。比喻腐朽没落的力量或气势
落木不足:(动)不值得:~挂齿|~为怪。②(形)不充足;不够:~之处|先天~。
惟有:只有。
人生:(名)人的生存和生活;人的一生:~观|~的道路|幸福的~|婚姻是~的大事。
解颜一笑易得主人:(名)①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人民是国家的~。②接待宾客的人(跟“宾”“客”相对)。③旧时雇用仆役的人。
酒君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是苏轼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苏轼与蔡准郎中一同游览西湖的情景,通过对田间决水、插秧、烧竹笋、踏水荷花等景物的描写,以及对壮士追求功名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与人生境遇的感悟。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田间决水鸣幽幽,
插秧未遍麦已秋。
相携烧笋苦竹寺,
却下踏藕荷花洲。
船头斫鲜细缕缕,
船尾炊玉香浮浮。
临风饱食得甘寝,
肯使细故胸中留。
君不见壮士憔悴时,
饥谋食,渴谋饮,
功名有时无罢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与蔡准郎中一同游览西湖的情景,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人生的喜悦。诗的开头描述了田间决水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幽远的感觉。接着描写了插秧的场景,表现了季节的更替和光阴的迅速流逝。此处通过对农田劳作的描写,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匆忙。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与蔡准郎中一同烧笋的情景,表达了友情和共同的欢乐。烧竹笋发出的香气使人愉悦,而烹饪藕荷花则给人带来诗意的遐想。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在船上享受美食的场景,船头斫取鱼肉缕缕,船尾炊煮出香气袅袅的珍馐美味。这些美食的享用使诗人感到满足和安宁,意味着他能够从细小的事物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最后几句诗表达了对壮士追求功名的反思。诗人提醒人们,壮士们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常常饥肠辘辘,口渴不已,但功名并非一定能够永远满足人的欲望。这种对功名虚妄性质的思考,与前文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舒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描绘人生哲理为主线,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境遇的感悟,以及对功名追求的思考。它展示了苏轼以其独特的情感和洞察力,刻画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能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