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白鸣鸿远

出自明代张邦奇的《冬日杂咏(三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uāng bái míng hóng yuǎn,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
草枯连野旷,牛饱背童归。
独鹘饥偏厉,孤云冻不飞。
松风哀涧玉,苔石曳寒衣。
霜白鸣鸿远,潭光溅竹扉。
¤
()
独鹘苔石寒衣:寒衣hányī冬天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就居求寒衣。
竹扉:竹扉,汉语词语,拼音是zhú fēi,意思是用竹子编造的门。

《冬日杂咏(三首)》是明代作家张邦奇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草枯连野旷,
牛饱背童归。
独鹘饥偏厉,
孤云冻不飞。

松风哀涧玉,
苔石曳寒衣。
霜白鸣鸿远,
潭光溅竹扉。

诗词的中文译文:

草枯连绵延伸,大地广阔而荒凉。
牛已饱食背着孩童归家。
孤雁饥饿更加严峻,独自飞行无法寻觅食物。
寒冷的天空中,孤独的云彩无法展翅飞翔。

松树的风声悲哀,宛如滴落在玉石的溪流上。
青苔覆盖的石头拖曳着寒冷的衣裳。
寒霜使一片洁白的雁鸿遥远地鸣叫,
湖泊的光芒溅起破竹的水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的景象,通过冷寂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孤独和无助的情感。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展现了冬日的凄凉和荒凉。诗中的草枯、牛饱、独鹘、孤云等形象,都给人一种寂寥和孤独的感觉。

诗中描述了大地草木凋零,牛已经吃饱背起孩童回家,暗示冬日的寒冷和艰难。而独鹘饥饿无法觅食,孤云冻结无法飞翔,更加强调了孤独和无助的境况。

在第二首诗中,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松树的风声如何悲哀地滴落在玉石的涧流上。青苔覆盖的石头被寒风吹拂,仿佛拖曳着寒冷的衣裳,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最后一首诗中,诗人以霜白的雁鸿遥远地鸣叫以及湖泊光芒溅起破竹的水声,给人一种寂寥而宁静的感觉,表达了冬日中的孤独与寒冷。

整首诗以凄凉的景色和孤独的心境为主题,通过对冬日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这首诗词唤起了读者对冬日凄美景色的思考,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助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邦奇

(1484—1544)浙江鄞县人,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嘉靖间为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学宗程朱,躬修力践。与王守仁友善,论学则不合。卒谥文定。有《学庸传》、《五经说》、《兀涯汉书议》、《环碧堂集》、《纾玉楼集》及《四友亭集》。...

张邦奇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