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暮云山路平

出自明代徐勃的《道场山拜孙太初墓》,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īng cǎo mù yún shān lù píng,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三尺孤坟土欲倾,却因辞赋拜先生。
白杨夜雨墓门冷,青草暮云山路平
半碣旧曾题岁月,一杯谁复奠清明。
隔邻石马嘶风立,来往何人识姓名。
()
孤坟:没有合葬的坟墓。孤独的或无人祭扫的坟墓。
辞赋:(名)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因此后人泛指赋体文学为辞赋。
青草:为食草动物提供食物的绿色草本植物群。
岁月:光阴;日子。
复奠石马:石雕的马。古时多列于帝王及贵官墓前。
来往:①来和去。②交际往来。
姓名:(名)姓和名字。

《道场山拜孙太初墓》是明代徐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孤坟三尺土欲倾,
拜先生以表崇敬。
白杨夜雨冷墓门,
青草暮云山路平。
碣上曾题岁月远,
清明时谁来奠酒?
隔邻石马嘶风立,
行人何人识姓名?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徐勃在道场山拜访孙太初墓时的情景。孤坟虽然只有三尺高,但土地却似乎要倾倒。徐勃因为对先生的崇敬之情,以辞章表达自己的敬意。夜晚,白杨树下的雨水淋湿了墓门,墓地显得更加冷寂。山路上青草茂盛,夕阳下的云彩平缓而美丽。碑上曾经刻着的字迹已经远去,岁月流转让人感叹。而在清明节时,谁会来敬奠酒水呢?隔邻处的石马在风中嘶鸣,行人经过却不认识这里的名字。

赏析:
该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凄美的墓地景象,展现了作者对逝去的先贤的敬仰之情。诗中运用了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墓地的冷寂和岁月的沧桑。通过写景,表达了对先生的追思和敬仰,同时也抒发了对光阴流逝的感慨。诗中的“白杨夜雨冷墓门”和“青草暮云山路平”等描写手法巧妙地营造出了墓地的凄凉氛围。最后两句“隔邻石马嘶风立,行人何人识姓名?”则表达了作者对先贤的无名与被遗忘的忧虑,以及对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缺失和忽视之感。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墓地景象的描写,传达了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和对历史文化的忧思。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个体存在的价值感的反思。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精练的意境,展示了徐勃独特的写作风格,使读者在几句简短的文字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情感和深远的意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