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氏除暴乱

出自元代郑梦周的《感遇(四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ī shì chú bào luàn,诗句平仄:平仄平仄仄。
西山何所有,深谷多芳薇。
采采者谁子,叔齐与伯夷。
食粟良可耻,采薇非为饥。
姬氏除暴乱,八百会不期。
天下皆称圣,斯人独是非。
高节凛千祀,纲常以扶持。
¤
()
采采者,谁子,可耻,不期,天下,是非,纲常,扶持

《感遇(四首)》是明代郑梦周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西山何所有,深谷多芳薇。
西山拥有着怎样的景色,深谷里生长着许多芳香的薇草。

采采者谁子,叔齐与伯夷。
采摘的人是谁的子孙,可能是叔齐和伯夷。

食粟良可耻,采薇非为饥。
吃谷粒是光荣的,采摘薇草并非因饥饿。

姬氏除暴乱,八百会不期。
姬氏(指姬姓的君主)消除暴乱,八百人会聚集在一起。

天下皆称圣,斯人独是非。
天下都称颂圣人,但这个人却不同寻常。

高节凛千祀,纲常以扶持。
高尚的品德流传千秋,纲常(指道德准则)以此得以维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纲常的赞叹和思考。

诗中的西山和深谷代表了自然环境的美好,而采摘薇草的人则引发了对其身份和动机的疑问。作者认为吃谷粒是光荣的行为,而采摘薇草并非出于饥饿,这暗示了作者对于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赏,他们不以物质需求为动机,而是出于崇高的原因行动。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了姬氏消除暴乱,聚集了八百人。这可能象征着领导者的崇高行为,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然而,在全天下都称颂圣人的背景下,诗中的这个人却被认为是与众不同的,作者用"斯人独是非"来形容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人独特境遇的思考和思索。

最后,诗中提到高尚的品德能够流传千秋,并以此维系纲常。这是对高尚品德的赞美,也展示了作者对于道德准则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色和人物的对比以及对高尚品德和纲常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崇高行为和道德价值的赞叹和思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郑梦周

郑梦周(1337年-1392年),草名梦兰,9岁改名梦龙,字达可,号圃隐,谥号文史,朝鲜高丽王朝末期时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朝鲜理学之祖。庆尚北道永川人。梦周祖上皆是武官,幼年发奋学文,自学成才,高丽恭愍王王祺九年(1360年)中举,十六年(1367年)受李穑赏识,出任学官,负责讲解朱子集注。后因父亲去世,辞官守孝三年,回朝后任大司成,负责同中国明朝重建朝贡关系。...

郑梦周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