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向菩提。宋代。释遵式。三界无别法,一切唯心造。是故于日夜,当自勤观心。心欲起诸恶,速灭如救然。心欲起诸善,爱护如珍宝。行恶虽少顷,未来受苦长。为善向菩提,永证常乐果。
地狱界偈
三界无别法,一切唯心造。
是故于日夜,当自勤观心。
心欲起诸恶,速灭如救然。
心欲起诸善,爱护如珍宝。
行恶虽少顷,未来受苦长。
为善向菩提,永证常乐果。
中文译文:
在三界中没有差别的法,一切皆由心所造。
所以在日夜之间,应当勤观自己的心。
心中起了恶念,应该迅速消灭,如同救火一样。
心中起了善念,应该像珍宝一样珍爱。
即使是少顷的恶行,未来的苦果长久受之。
为了追求菩提境界而行善,永远获得不变的快乐果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释遵式创作的,他是宋代一个著名的佛教大师。这首诗词旨在强调修行者要时刻注意观察自己的内心,清除邪恶思想,培养善念,以获得快乐和证悟。
诗中指出,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所经历的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都是由个体的心所造成的。人们的行为、思想和意识都是由内心所决定的。因此,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自觉地观察自己的心灵状态,才能理解并利用心的力量。
诗中还提到了恶念和善念的影响。如果心中产生了恶念,修行者应立即将其消灭,就像抢救火灾一样,以避免恶果的降临。而对于善念,修行者则应该像珍宝般珍爱,坚持行善,以追求菩提境界。
最后,诗中强调了修行真正的目标是追求菩提,即觉悟和解脱。只有通过行善的行为,才能永远获得常乐的果报,达到真正的快乐和和谐。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简练明了的文字,表达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理念,即通过观察心灵、消除恶念和培养善念,追求菩提境界和永恒的快乐。诗句简洁有力,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释遵式。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