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弦不必鸾胶续。宋代。释智愚。一口吞尽三世佛,牙如剑树眼如铃。断弦不必鸾胶续,只要知音侧耳听。
《颂古一百首》
一口吞尽三世佛,
牙如剑树眼如铃。
断弦不必鸾胶续,
只要知音侧耳听。
译文:
一口气吞下过去三世的佛陀,
牙齿像剑一样,眼睛像铃铛。
破裂的琴弦不需要用凤鸟胶来修补,
只需要有有心人倾听。
诗意:
这首诗通过对比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路上,知音是最重要的。诗人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的样貌,以佛陀的形象来象征自己积累的智慧,比喻自己具有深厚的见识和智力。牙如剑树和眼如铃则是以夸张的形象来突出诗人的强大和敏锐。
在诗的结尾,诗人强调了与知音相遇的重要性。他提到,即使自己破裂了琴弦,也不需要用胶水来修补,只要有知音愿意倾听。这表明,诗人认为与知音的交流和理解比其他任何修补手段更为重要。
赏析:
《颂古一百首》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味的形象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通过对自己形象的夸张描述和与佛陀的比喻,诗人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见识,也传达了对于智慧的追求。并且,诗人强调了知音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人真正倾听与理解自己,即使自己有所破损也不是问题。
这首诗意蕴涵深远,给人以启示。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仅要追求智慧和真理,还要珍惜和重视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只有与真正的知音交流,才能得到心灵的满足和支持。这是一首鼓励人们勇敢追寻真理,保持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信心和希望的诗歌。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