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闻声鼻尝味

出自宋代释禧誧的《偈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ǎn lǐ wén shēng bí cháng wèi,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韶山近日没巴鼻,眼里闻声鼻尝味
有时一觉到天明,不在床上不落地。
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
()
没巴鼻闻声:听到声音。听到消息。
尝味:①品辨味道:歧伯尝味草木。②比喻体验、感受:把所尝味到的告诉大家。
一觉:睡醒。后亦称一次睡眠为一觉。谓全力以赴。
不在:1.在的相反语,专指不在家或泛指不在某处。2.死亡的讳词。3.不在于、不著重于。
落地:(动)①(物体)接触地面;着(zhuó)地:脚痛得不敢~。②指婴儿出生:呱呱~。③物体的底部或腿贴近地面的(多用于式样):~窗|~台灯。
化龙痴人:亦作'痴人'。愚笨或平庸之人。天真而与世无争的人。

译文:《偈二首》
韶山近日没巴鼻,
眼里闻声鼻尝味。
有时一觉到天明,
不在床上不落地。

三级浪高鱼化龙,
痴人犹戽夜塘水。

诗意:这首诗描绘了禅宗僧人的修行境界和精神感悟。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禅坐中的体验和境界,抒发了对人生和佛法的思考和领悟。

赏析:这首诗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禅修的深刻体验。第一首诗中,诗人描述自己韶山禅坐的状态,表示自己近来修行状态良好,仿佛鼻子消失了,能够借助眼睛闻声、尝味。接着,诗人又表达了修行者经常会有的一种境界,那就是休息时如梦如幻,不在床上也不离地。这里表明诗人的修行已经逐渐超越了常人的境界。

第二首诗中,诗人运用了浓墨重彩的比喻来表达禅修的宏伟景象。他将禅修比作滔滔汹涌的大浪,将修行者比作鱼化龙,以突显其境界的高远和变化的不可捉摸性。接着,诗人通过描绘痴人在夜晚的塘水中独处,进一步凸显了修行者超越凡俗的状态和境界。整首诗意境开阔,用意深远,表达出作者对禅修境界的向往和坚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禧誧

释禧誧(一○五七~一一一五),俗姓宋,蔡州西平(今河南南阳市北)人。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初住西京天宁寺,继徙韶山、观音、丹霞(此据《嘉泰普灯录》)。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九。《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偈二首。...

释禧誧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