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形若狻猊

出自宋代释昙颖的《四明十题其十·师子岩》,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án xíng ruò suān ní,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岩形若狻猊,不能千里走。
岂无鸟兽群,与假风雷吼。
寄谢栖息人,想像真妄有。
()
岩形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不能:1.不可能;不能够。2.〈方〉不允许,不可以、不应该、没有能力。3.〈方〉不至于。
鸟兽:鸟兽niǎoshòu飞禽和走兽的统称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明·魏学洢《核舟记》
风雷:狂风和暴雷。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革命的~。
栖息:(动)停留,休息(多指鸟类):~山林。[近]停留。
想像:1.思念、怀想。2.假想。

《四明十题其十·师子岩》是宋代释昙颖创作的一首诗词。师子岩是位于曲阜的一座名山,山形犹如狮子,被称为“师子岩”。

诗词的中文译文为:

岩形犹如狻猊,
无法行千里之遥。
难道没有鸟兽群,
与虚幻的风雷齐吼。
借此寄托给栖息其间的人,
想象中真实和虚幻的存在。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师子岩的形象,以及似有而无的风雷之声,寄托了作者对自然界和人类存在的思考和感叹。

诗意上可以看出,师子岩虽然形状奇特,但却无法离开原地,无法行走千里,暗喻了人类的局限和束缚。诗中提到“岂无鸟兽群”,意味着师子岩并非荒凉无人之地,而是有着丰富生命的栖息之所。而诗词最后提到的“与假风雷吼”,则是指虽然没有真正的风雷,却有一种虚幻的声音在其中回荡,暗示了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模糊。

赏析上,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师子岩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人类局限性以及虚幻与现实之间界限模糊的思考。同时,通过师子岩的存在,诗词也传达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容纳和庇护。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界和人类存在的深思和感慨,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思辨能力和对自然界的赞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昙颖

释昙颖(九八九~一○六○),俗姓丘,字达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南岳十一世(《五灯会元》卷一二谓南岳下十世)谷隐聪禅师法嗣。年十三依龙兴寺。长游京师,与欧阳修为友。东游,初住舒州香炉峰,移住润州,主明州雪窦,又移住金山龙游寺。仁宗嘉祐五年卒,年七十二。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七、《五灯会元》卷一二、《四明山志》卷二。今录诗十三首。...

释昙颖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