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声凿凿扁舟归

出自宋代郭三益的《题仙居南峰寺蓝光轩》,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í shēng záo záo piān zhōu guī,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
山光竹影交寒辉,下有碧浸吹涟漪。
沙痕隐隐白鸟去,石声凿凿扁舟归
芝兰发香禅味远,云雾吐秀人家稀。
须知春事不可挽,杜鹃已绕林中飞。
()
竹影涟漪:(书)(名)细小的波纹:微风拂过,湖面漾起层层~。
沙痕白鸟:白羽的鸟。鹤﹑鹭之类。蚊的别名。比喻贪夫﹑赃吏。
凿凿:鲜明貌。高峻貌。确实。形容水声。
扁舟:1.小船。2.编列众舟为一舟。
禅味:谓入于禅定时安稳寂静的妙趣。
云雾:(名)云和雾。多比喻遮蔽或障碍的东西。
须知:(名)对所从事的活动应当知道的事项:乘客~|考试~。②(动)一定要知道:~胜利来之不易。
春事:春耕之事。春色;春意。指男女欢爱。特指花事。
不可:1.助动词。不可以;不能够:~偏废。~动摇。二者缺一~。2.跟“非”搭配,构成“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3.决不能,必须不。

《题仙居南峰寺蓝光轩》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郭三益。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光竹影交寒辉,
下有碧浸吹涟漪。
沙痕隐隐白鸟去,
石声凿凿扁舟归。
芝兰发香禅味远,
云雾吐秀人家稀。
须知春事不可挽,
杜鹃已绕林中飞。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景色的画面,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诗人以几个意象来表达自然景色的韵律和美感,传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和思考。下面对每个意象进行分析:

1. "山光竹影交寒辉":这一句描绘了山间的光影交织,给人一种宁静而凉爽的感觉。山光和竹影相互映衬,形成一种寒冷而美丽的景象。

2. "下有碧浸吹涟漪":这句描述了水面上的波纹和涟漪,以及碧绿的色彩。这里的水面可能指的是湖泊或池塘,波纹和涟漪的出现使整个景色更加生动。

3. "沙痕隐隐白鸟去":这句描绘了沙地上留下的痕迹,以及一只白色的鸟飞离的场景。这里的沙地可能是河滩或海滩,暗示着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4. "石声凿凿扁舟归":这句描述了石头碰撞的声音,以及一艘扁舟归来的景象。石声凿凿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了岩石的坚实和稳定,扁舟的归来则象征着人们的归途和归宿。

5. "芝兰发香禅味远":这句表达了芝兰花散发出的香气,以及禅宗的味道。芝兰是一种香气浓郁的花朵,禅味则代表着宁静和超脱。这里传递出一种禅意和宁静的氛围。

6. "云雾吐秀人家稀":这句描绘了山中的云雾和瑞气,以及人家的稀少。云雾的存在增添了山景的神秘感和美感,而人家稀少则强调了山中的宁静和荒凉。

7. "须知春事不可挽,杜鹃已绕林中飞":这句警示人们春天的景色是无法挽留的,杜鹃的叫声已经在林中回荡。这里通过春天的来临和杜鹃的叫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整首诗描绘了山水之美,展示了自然景色的韵律和变化,同时融入了对禅宗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深思。整首诗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深刻体验,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以及人与自然的交融与共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郭三益

郭三益(?~一一二八),字慎求,常州(今属江苏)人,一作嘉兴(今属浙江)人,北宋诗人。宋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元符元年(一○九八),知仙居县(《嘉定赤城志》卷一一)。徽宗重和二年(一一一九),为吏部员外郎(《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二)。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为给事中,同知贡举(同上书选举一之一五)。出知洪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改潭州(《北宋经抚年表》卷四)。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二年,同知枢密院事,卒(同上书卷一七)。
...

郭三益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