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知言游不可作

出自宋代方大琮的《寄题董宰读书轩》,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ì zhī yán yóu bù kě zuò,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坐衙弹琴和且平,退衙读书锵有声。
琴声书声两相和,和气散作花满城。
示知言游不可作,雅俗二者难兼行。
曩余不敏坐此处,轩窗尘土安有名。
堂前薇花寂寂笑,此殆文吏非书生。
君非异人何能匀,吏事不废心转清。
牒纷案聚判笑走,庭空吏散诗句成。
尝闻欧公居夷陵,日讨故牍繙研精。
金陵宰鄞政心礼,天津客已愁鹃鸣。
怀哉尹君古道,请把此案为商评。
()
坐衙弹琴有声:有声誉;著称。
琴声:琴发出的声音。
书声两相知言:1.有见识的话。《左传·襄公十四年》:“秦伯问於士鞅曰:‘晋大夫其谁先亡?’对曰:‘其欒氏乎?’秦伯曰:‘以其汰乎?’对曰:‘然,欒黶汰虐已甚,犹可以免,其在盈乎。’……秦伯以为知言。”《新唐书·朱敬则传》:“敬则以为秦汉世礼义陵迟,不可復用周制封诸侯,著论明之,儒者以为知言。”聂绀弩《从陶潜说到蔡邕》:“离开陶潜,曹先生的话,也不算完全的知言。”2.谓善于辨析他人之言辞。《论语·尧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何谓知言?’曰:‘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唐韩愈《送杨支使序》:“夫乐道人之善以劝其归者,乃吾之心也。谓我为邑长於斯而媚夫人云者,不知言者也。”3.知音。《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於潁川,吾常谓之知言。”李善注:“愜其素志,故谓知言也。”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八三:“千古知言汉武帝,人难再得始为佳。”
不可:1.助动词。不可以;不能够:~偏废。~动摇。二者缺一~。2.跟“非”搭配,构成“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3.决不能,必须不。
二者有名:著名;名字被众人清楚地知道。

《寄题董宰读书轩》是宋代方大琮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坐衙弹琴和且平,
退衙读书锵有声。
琴声书声两相和,
和气散作花满城。
示知言游不可作,
雅俗二者难兼行。
曩余不敏坐此处,
轩窗尘土安有名。
堂前薇花寂寂笑,
此殆文吏非书生。
君非异人何能匀,
吏事不废心转清。
牒纷案聚判笑走,
庭空吏散诗句成。
尝闻欧公居夷陵,
日讨故牍繙研精。
金陵宰鄞政心礼,
天津客已愁鹃鸣。
怀哉尹君古道,
请把此案为商评。

诗意:
这首诗词是作者方大琮寄给董宰的,描述了董宰读书的情景以及与琴声相和的场景。诗中表达了学者与官员之间的矛盾和难以兼顾雅俗之间的困境。作者自称不够聪明,坐在这个安静而尘土飞扬的读书之处,感叹自己的不足。诗中提到了堂前的薇花,表明这里并非书生之地,而是文吏的工作场所。作者称赞董宰非同一般,能够在忙碌的官场中保持心灵的纯净,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学问。最后,作者把这篇诗词献给了董宰,希望能够得到他的评价和指点。

赏析:
诗词以描写董宰读书的情景为主线,通过音乐的琴声和书声相和的形式,表达了学者与官员之间的矛盾与难以兼顾的困境。琴声和书声的和谐象征了学问和官场的和谐,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和谐的向往。诗中使用了富有音乐感的描写手法,如“锵有声”、“琴声书声两相和”,使整首诗词充满了韵律感和节奏感。作者通过自称不够聪明,寄托了自己对学问的渴望和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最后,作者向董宰请教,并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赞扬。

整首诗词展现了作者对学问和清廉官员的推崇,以及对官场中纷繁琐事的厌倦和对纯粹学问的向往。它既揭示了宋代社会的一些问题,也展示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