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及古人多。清代。方文。东戍榆关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风吹草低牛羊见,更有谁能敕勒歌。
《都下竹枝词》是清代方文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东戍榆关西渡河,
今人不及古人多。
风吹草低牛羊见,
更有谁能敕勒歌。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东方边境的景象。诗人感叹现代人与古代人相比的不足之处,从而表达了对古代英勇歌颂的渴望。
赏析:
《都下竹枝词》通过描绘东方边境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首先,诗中提到了榆关和渡河的景物,这些地方常常与战争与英勇联系在一起。榆关是古代边关要塞,渡河则暗示了军队穿越边境的壮举。这种壮举使得古代人的事迹成为了今人望尘莫及的榜样。
诗人以“今人不及古人多”表达了自己对现代人的不满。他认为现代人无法与古代人相比,缺乏古代人的勇敢和荣耀。这一观点表达了对过去时代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现代人的软弱和胆怯。
接下来的两句“风吹草低牛羊见,更有谁能敕勒歌”则强调了古代英雄的崇高与伟大。风吹草低,意味着英雄们的马蹄踏碎了草地,他们的行动被草低的痕迹所证明。牛羊见了这些痕迹,也会感到崇敬和敬畏。而“敕勒歌”是一首古代名曲,歌颂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情和英勇,所以这一句也表达了对古代英雄歌颂的渴望。
总的来说,《都下竹枝词》通过对东方边境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事迹的景仰和对现代人的不满。诗中所呈现的对过去时代的向往和对古代英雄的赞美,使得这首诗词具有强烈的历史情怀和对传统价值的思考。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方大铉长子。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以气节自励。方文之诗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早年与钱澄之齐名,后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著有《嵞山集》。...
方文。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方大铉长子。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以气节自励。方文之诗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早年与钱澄之齐名,后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著有《嵞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