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周千里

出自两汉曹植的《杂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uǎn wàng zhōu qiān lǐ,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
飞观,远望,朝夕,平原,烈士,小人,偷自闲,丧元,抚剑,思欲,悲声

《杂诗》是魏晋时期诗人曹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飞观百余尺,
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
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
小人偷自闲。
国仇亮不塞,
甘心思丧元。

抚剑西南望,
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
聆我慷慨言。

中文译文:

站在高处,俯视百余尺,
侧身朝向窗户,坐在御棂轩。
远远望去,可以看到千里的周围,
每天都能看到平坦的平原。

烈士们心中多有悲伤之情,
而小人却自顾闲逸。
国家的仇恨并未消除,
他们愿意思念已经亡故的君主。

抚摸剑柄,向西南方望去,
心中想要前往太山。
琴弦悲急地发声,
倾听我慷慨激昂的言辞。

诗意和赏析:

《杂诗》是曹植表达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的一首诗词。诗中通过描写自己俯视高处、远望千里和抚剑西望等场景,表达了他对国家状况的关切和对国家未能解决国仇的愤怒。他感叹烈士们心中的悲伤和小人的自私安逸,认为国家的仇恨没有得到消弭,甘愿思念已逝的君主。

诗中的"飞观百余尺"和"临牖御棂轩"表现了诗人的高处俯瞰之态,凸显他对国家的远见和洞察力。"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揭示了他对国家境况的关注,每天都能亲眼目睹平原的景象,对国家的状况有清晰的认识。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展示了诗人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烈士们心怀悲伤,而小人们却只关心自己的安逸和私利,体现了曹植对社会道德沦丧的不满。

"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他赴义之志。他抚摸剑柄,向西南方望去,内心充满了前往太山(象征忠君报国)的渴望。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通过琴弦的声音传达了诗人的激情和慷慨激昂的言辞,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自己的决心。

整首诗词以简练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曹植对国家命运和社会道德的忧虑和责任感。他通过揭示烈士的悲伤、小人的自私以及自己的忧愤,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社会道德败坏的担忧。诗中的景象和情感交融,通过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决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道德正义的坚守和对国家命运的渴望。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社会批判和思想抒发的作用,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人的忧国情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