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暮集

出自宋代刘一止的《念奴娇(和陈元载中秋小集)》,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yàn tái mù jí,诗句平仄:仄平仄平。
燕台暮集,对秋容凄紧,松阴幂幂。
徙倚阑边临翠壑,千顷风烟横出。
坐待冰轮,天空云散,一色如苍璧。
姮娥有意,为谁来赴今夕。
身世如许飘流,佳时轻过了,他年空忆。
我辈情钟端未愧,昔日兰亭陈迹。
坐上何人,骊歌凄断,语别还应惜。
有心红烛,替人珠泪频滴。
()
凄紧横出:充分表露;洋溢。犹滥施,滥加。
坐待:坐待zuòdài坐等。
冰轮:指月亮。圆月:云峰缺处涌冰轮。
天空:(名)日月星辰罗列的广大的空间:~飘着几朵白云。
云散:像天上的云般四处分散。
一色:①一种颜色:水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②一样:霁月光风一色新|参加晚宴的来宾一色西装革履。
有意:(动)有某种心思:我~合伙,但资金不够。②(副)故意:~刁难人。
为谁

《念奴娇(和陈元载中秋小集)》是宋代刘一止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燕台暮集,对秋容凄紧,松阴幂幂。
夜幕降临,对着凄凉的秋景,松林的阴影浓密。
徙倚阑边临翠壑,千顷风烟横出。
我移步靠在栏杆旁边,俯瞰着青翠的山谷,千顷的烟云横亘。

坐待冰轮,天空云散,一色如苍璧。
坐着等待明月升起,天空的云雾散开,月色如同美玉一般苍白。

姮娥有意,为谁来赴今夕。
传说中的仙女姮娥有意于今晚的约会,但她究竟为谁而来呢?

身世如许飘流,佳时轻过了,他年空忆。
像我这样身世飘零的人,美好的时光匆匆流逝,到了他年空空回忆。

我辈情钟端未愧,昔日兰亭陈迹。
我们这些有情有义之人,对过去兰亭的事迹心存敬意。

坐上何人,骊歌凄断,语别还应惜。
坐在马车上的是谁,悲凉的歌声终止,道别的言语仍应珍惜。

有心红烛,替人珠泪频滴。
有人心中燃着红色的蜡烛,替代了眼中不断流下的珍珠泪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诗人在燕台上凭栏远望,感叹秋天的凄凉和自身的辗转流离。诗人借着描写夜晚的山谷、月色和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的美好的珍惜之情。

诗中的燕台、秋容、松阴等景物描写生动,展示了秋天的凄凉之美。诗人对待冰轮的期待和对姮娥的疑问,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他描述了自己身世的飘忽和时光的流逝,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无法挽回的遗憾。

诗人通过对过去兰亭事迹的提及,展示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仁义道德的追求。最后,诗中的红烛和珠泪象征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眼泪,表达了对他人的关怀和祝福。

整首诗词以秋夜为背景,以景物描写和自身情感交织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流离失所的痛苦和对他人的关怀之情。它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具有浓郁的忧伤和诗意的魅力《念奴娇(和陈元载中秋小集)》是宋代刘一止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燕台暮集,对秋容凄紧,松阴幂幂。
夜幕降临,燕台上秋天的景色凄凉,松树的阴影密布。

徙倚阑边临翠壑,千顷风烟横出。
我移步靠在栏杆旁,俯瞰着青翠的山谷,千顷的烟云横亘。

坐待冰轮,天空云散,一色如苍璧。
坐着等待冰冷的明月升起,天空的云雾散去,月色如同苍白的玉璧。

姮娥有意,为谁来赴今夕。
传说中的仙女姮娥有意于今晚的邀约,但她为了谁而来呢?

身世如许飘流,佳时轻过了,他年空忆。
我这样的身世漂泊,美好的时光轻轻逝去,到了那一年只剩空虚的回忆。

我辈情钟端未愧,昔日兰亭陈迹。
我们这些有情有义之人,对昔日兰亭的事迹心存敬意。

坐上何人,骊歌凄断,语别还应惜。
坐在车上是谁,悲凉的歌声戛然而止,别离的言语仍值得珍惜。

有心红烛,替人珠泪频滴。
心中有一支红烛,替代了别人眼中频频落下的珍珠泪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诗人站在燕台上,观赏着凄凉的秋景。他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他人命运的关切。

诗中的燕台、秋容、松阴等描写生动而凄美,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之美。诗人等待冰冷的明月升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对未知命运的思索。他描述了自己身世的飘泊和时光的流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无法挽回的遗憾。

诗人提及了过去兰亭的事迹,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最后,诗中的红烛和珠泪象征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眼泪,表达了对他人命运的关切和祝福。

整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景物描写和内心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流离失所的痛苦以及对他人命运的关切。它展示了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具有深沉的忧伤和富有诗意的韵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刘一止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刘一止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