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用学牛刀

出自清代佚名的《二斑与宁茵赋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ǐ yòng xué niú dāo,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晓读云水静,夜吟山月高。
焉能履虎尾,岂用学牛刀
——宁茵
但得居林啸,焉能当路蹲。
渡河何所适,终是怯刘琨。
——斑寅
无非悲甯戚,终是怯庖丁。
若遇龚为守,蹄涔向北溟。
——斑特
()
牛刀:宰牛的刀。语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常以喻大材器。
焉能:怎么能?
渡河:渡河dùhé通过江河。

《二斑与宁茵赋诗》是一首唐代的诗词,作者佚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晓读云水静,
夜吟山月高。
焉能履虎尾,
岂用学牛刀。

宁茵但得居林啸,
焉能当路蹲。
渡河何所适,
终是怯刘琨。

斑寅无非悲甯戚,
终是怯庖丁。
若遇龚为守,
蹄涔向北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于不同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自知之明和适应能力的思考。

首句描述了清晨阅读时云水的宁静,夜晚吟唱时山月的高悬。这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一种宁静、高远的心境。接下来的两句“焉能履虎尾,岂用学牛刀”表达了一种谨慎和自知之明的态度。履虎尾意味着冒险和挑战,学牛刀则暗指学习和修行。诗人暗示自己不敢冒险挑战危险的事物,也不需要过度努力学习,保持谨慎和适度的态度。

第二节以宁茵和斑寅两人的对话形式呈现。宁茵希望能够在安静的林中自由吟唱,不愿意在尘世间低头妥协。而斑寅则表示对于渡河时的选择感到迷茫和害怕,他对刘琨的勇敢心存疑虑。这里通过对比两人的态度,表达了自我选择和适应环境的困惑和忧虑。

最后一句“若遇龚为守,蹄涔向北溟”揭示了斑寅的特殊身份。龚为是古代守卫河流的神祇,蹄涔意味着斑寅将变身为神兽。这句话表达了斑寅内心的愿望,希望能够在北溟(指北方海域)追寻更广阔的舞台和机遇。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个体选择和内心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自知之明、谨慎选择和适应环境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展示了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态度和困惑,以及对于追求更广阔舞台的渴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佚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