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朗读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是宋代哲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堤边草色长芊芊,
陌上行人自往还。
渌水欲净不得净,
春风未放柳条闲。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天津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描绘了堤边草色长得茂盛而娇嫩,陌上行人来来往往。渌水虽然希望变得清澈,但却始终难以洗净,春风也还未能使柳条摆动起来。这些景物的描绘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赏析:
1. 简洁的描写:诗词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天津的景色,通过对堤边的草色和陌上行人的描写,展现了繁华的场景和人们的热闹往来,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天津的生动氛围。
2. 对比的手法:诗中通过对渌水和春风的对比,表达了无法洗净的渌水与未到来的春风之间的矛盾。这种对比强调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3. 深意的思考:虽然诗词表面上描绘了天津的景色,但其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作者通过景物的描绘,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这种思考使得诗词超越了景物描写的层面,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总体而言,邵雍的《天津感事二十六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天津的景色,通过景物的转换和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活变化的思考。这首诗词引发人们对于生活意义和追求的思考,展示了邵雍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哲学思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

猜你喜欢

春雨无时歇,蓬门祇自开。溪声喧野雾,城影动江雷。

蚁穴空庭树,蜗缘小径苔。长安消息断,乾鹊尔何来。

()
午鼎松声万壑馀,蒲团曲几未全疏。
春风肯入姜盐手,不废秋窗一夜书。
()

西园复东园,焚香送馀日。微风扫落花,忽堕幽人席。

()
滃滃云堆上,茫茫雪海中。
煎茶夸坐客,打竹课蛮童。
冰谷鸣饥鹤,烟汀立断鸿。
归来更堪喜,葑火满炉红。
()

沉沉闺阁夜熏香,准拟东风放海棠。青雀西飞鹤东去,落残红烬漏初长。

()

菊,菊。丛丛,簇簇。种阶除,脱岩谷。玉干碧鲜,金英黄郁。

争妍无小桃,结好有修竹。满泛醇酒千杯,高簪道巾一幅。

()
夏日永以静,渴鸟方在枝。
张口不能言,翕翕两翅披。
庭中有井泉,井深无绠縻。
欲汲假其邻,邻且非我知。
()

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亭台。

梁尘寂寞燕归去,黄蜀葵花一朵开。

()
数日雨不止,今晨晴已还。
江头看濁浪,窗外见青山。
白鹭投前浦,轻舟漾远滩。
樽中有余酒,一酌注颓颜。
()
书法光芒晋永和,后来摹写不胜多。
考论又得桑夫子,兰渚风流转不磨。
()

同心同县不相见, ——疾(失姓)
独采蘼芜咏团扇。
——严伯均
()
平生惟亲旧,相得怀抱敞。
宁知老田里,三径得还往。
结庐在人境,此意陶令赏。
但话北窗凉,何必羲皇上。
()
君不见景灵六殿图功臣,进贤大羽东西陈。
能令将相长在世,自古独有曹将军。
嵩高李师掉头笑,自言弄笔通前身。
百年遗像谁复识,满朝冠剑多传人。
()

莫嗤公子务农时,后稷生民亦嶷岐。
稻割黄金镰似月,汗浑白雨袂连帷。
原趋座上鸡和黍,未种胸中枣与梨。

()

君上秋风百尺台,白云片片乱鸿哀。江潭此去三千里,那得瑶华远寄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