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望天光退而相庆,
引满醉吟千章。
杞梓阴云天,
樗散谁收老郑虔。
喜气到君浮白里,
丰年及我挂冠前。
令严钟鼓三更月,
野宿貔貅万灶烟。
太息何人知帝力,
归来金帛看赪肩。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苏轼在祭祀郊天时的情景和感慨。天色渐渐暗下来,但人们却相互庆祝欢乐。在醉态中,苏轼写下了千篇吟咏。他提到了杞梓,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两棵圣树,象征着吉祥和长寿。阴云笼罩着天空,这让苏轼想起了一个叫郑虔的老人,悲伤地问谁会为他收拾残局。
然而,喜气却飘洒在君王身上,君王身居白宫之中,享受着丰年的富足,而苏轼则只能在离开官位之前感叹光阴的匆匆。
夜晚,严肃的仪式钟鼓声响起,表示已经过了半夜。苏轼野外露宿,看到万家灶烟升起,意味着人们繁忙工作的景象。他叹息着,想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帝王的力量。当他回到尘世,看到金银财宝,他会怎样评判那些贪婪权势的人。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笔触描绘了郊天祭祀的场景和自己的感慨。诗中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权力的富贵,与苏轼个人的身份和遭遇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杞梓、老郑虔、君王和自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权力腐败的批判。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望天光退、引满醉吟、杞梓阴云等,通过景物和人物的对比,凸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诗中通过钟鼓声和万灶烟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传统仪式和人们的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整首诗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表达了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痛感和对权力腐败的警醒。它展示了苏轼作为一位文人的敏锐思维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