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师是赴两浙宪鉴赏

原文

世久无此士,我晚得王孙。
宁非叔度家,岂出次公门。
白首沉下吏,绿衣有公言。
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
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
近闻海上港,渐出水底村。
愿君五袴手,招此半菽魂。
一见刺史天,稍忘狱吏尊,会稽入吾手,镜湖小于盆。
比我东来时,无复疮痍存。

赏析

《送黄师是赴两浙宪》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述了送别黄师士人赴任两浙宪司的情景。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世久无此士,我晚得王孙。
宁非叔度家,岂出次公门。
白首沉下吏,绿衣有公言。
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
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
近闻海上港,渐出水底村。
愿君五袴手,招此半菽魂。
一见刺史天,稍忘狱吏尊。
会稽入吾手,镜湖小于盆。
比我东来时,无复疮痍存。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送别黄师士人赴任两浙宪司的作品。苏轼表达了对黄师士人的赞美和祝福,同时抒发了对吴越地区的哀叹和对官场的批评。

赏析:
诗词开篇表达了作者对黄师士人的敬佩之情,称他为"世久无此士",自己"晚得王孙",意味着黄师士人的才华和品德超越了时代。接着,苏轼提到黄师士人不是叔度家族的人,却能在官场上脱颖而出,说明他的才能不是凭借家世而得的。"次公门"指的是次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而次进士则是未能中举的士人。苏轼认为黄师士人的才能应该超过次进士。

接下来,苏轼谈到自己已经是白发沉下作吏的年纪,而黄师士人还年轻,但已经有了一些公正的言论。他称赞黄师士人的品行和才智,同时表达了对吴越地区的哀叹,认为这个地方长期受到官场的侵蚀。

苏轼继续批评官场腐败,称官员们倒卖官职、贪污公款,却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饱不及黎元"。他听说近来渐有好官出现,但这些官员也只是渐渐浮出水面,与水底的渔民相比还是微不足道。

最后,苏轼祝愿黄师士人能够招募到一批有才能的幕僚,同时也希望他能够在任上表现出色,"一见刺史天,稍忘狱吏尊",即使身为地方官员,也能够有独立的气节和远大的抱负。苏轼提到自己曾经担任会稽(今浙江绍兴)知县,称镜湖(指绍兴的东湖)都比盆子还小,比喻自己在任期间将会稽治理得井井有条。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在东来时所见到的战乱和破坏已经不存在了,意味着他对黄师士人的祝福,希望他能够在新的任职地上取得成功,不再有痛苦和困扰。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黄师士人的敬佩和祝福,同时也暗含对官场腐败的批评。他通过对吴越地区的哀叹和对黄师士人的赞美,表达了对时代局势和官场现状的忧虑。整首诗词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理想官员和社会正义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