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据、验证都是必要的工作,为的就是避免牵强附会地推论。
2、分析了包世臣对乾嘉考据学、今文经学的看法,以及包世臣与常州士人交往中的相互影响。
3、圣经、考据、基督复活、千古文明、教堂、圣歌,都无法辩驳这样一个小小的事实:上帝创造了老鼠。上帝创造了老鼠这件事,就像一场完美谋杀案里留下的指纹。
4、本书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关于中国豆腐的编辑文集,分散文豆腐、考据豆腐、家乡豆腐、海外吃豆腐、豆腐菜单五个章节,文章几乎都是名家之作。
5、我拙于考据,拎不清几个名称出现的缘起始末,只想从文学性、书名学的意义上说一说。
6、即使你一字不漏地掌握了马克思的全部文本,而且以汉学家训诂考据的精神去皓首穷经,你也未必就百分之百地回到了马克思。
7、以其中有关考史的优良方法与突出成就为切入点,总结王鸣盛对历史考据学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8、对天文、数学、经学、历算、地理、方志、音韵、训诂均有精深研究,为乾嘉时代皖派考据大师。
9、其手稿密行细字,小如黍米,圈圈点点,举证浩繁,考据颇详。
10、戴震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考据学家,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1、“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12、“考据并不意味着钻故纸堆,闭目塞听。
13、清乾、嘉始,考据学风大起,书法界“碑学派”应运而生,篆、隶、楷书体有了极大的发展,而帖学式微衰落,帖学一脉之草书也一蹶不振。
14、再说了,同样都是男人的皮,岳母刺字,好歹也算是刺下了四个象形文字,而你要考据的,却只是几道涂鸦样的抓痕,连笔画也谈不上。
15、如果说上面介绍的那几位都是无名之辈、无从考据的话,那么草药刘寄奴所引出的这一位可是一个有名有姓、有档可稽的大人物。
16、他在反思乾嘉考据学基础上提出的“新考证学”,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17、呜呼!吾师讲义理学,宗尚考据,治古文辞,谋国之忠,知人之明,昭如日月。
18、考据生平校补讹夺把握鲁迅思想来源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林辰先生。
19、考据学派的支流是有些人沉埋故纸堆中,专意考核一词一义,虽然对整理古代文献有不少成绩,但在思想上毫无建树,以致白首穷经,不阐一理。
20、各位学者的识断高下一言难尽,但毫无疑问,从学术流变的内部规律来剖析考据学的成因是颇有创意也颇具魅力的。
21、它与“书必篆隶”、“器从旧式”、“官名从古”、“礼从古制”等社会风气以及经学领域的汉学复兴、学术领域的考据学兴起、藏古之家的大量出现等,乃是同一种背景下的产物。
22、鄞人全祖望极服其考据精博。
23、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时,尤长考据之学,着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
24、以往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其史学思想、史学观点以及校勘学、目录学、历史编纂学等方面,而忽略了历史考据的本身。
25、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选择,既需考据事实,更需辨明是非。
26、本谱内列五百二十三姓,比现存百家姓图典多十九姓,此书为本人历经十年考据而编著。
27、近人论学,好争汉宋。谓宋儒尚义理,清儒重考据,各有所偏,可也。
28、戴震是乾嘉时期考据学派的集大成者,在清代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9、我常感到,最理想的著述应当是文献学与文艺学的高度结合,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亦即考据、义理均详且精,再加以文辞优美,即清儒所标举之高境。
31、我们考据这些材料是为了证明我们无产阶级的真理,证明历史的真理,找出历史的本来面目,找出历史的发展规律。
32、而且言之凿凿,从自己的爷爷辈儿说起,言情、纪实与麻考据并重,大有向曹雪芹算“变天账”之势。
34、在“科学理性”日益向考据派渗透的今天,义理派应该大胆地向“审美的”领域拓展。
35、晚清道咸以降的学术多有对乾嘉学术的反动,但乾嘉考据学风很大程度已内化到士人治学之中。
36、填补空缺的将是更具说服力的「声音」,像是钻研考据的专家、实验数据、经验记录等。
37、考据是一项对文献资料依赖性极大的活动,历来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8、林伯桐是通过训诂考据的方式来阐发其人生哲学的。
39、中国历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重考据和重义理两种治学传统。
40、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对悲剧语义的演变进行研究,即考据部分和分析部分。
41、大体来说其理论特点主要表现为:汇通考据与义理;
42、通过考据学、考古学及近年有关学科最新成果的综合研究,人们认识到:关于炎帝的种种神话传说,不过是一种文化现象。
43、从考据、逻辑、义理三方面论证了经书不能为评价作品的准绳。
44、王观国所撰《学林》,专门考辨六经史传及其他书中文字的形、音、义,在宋代考据学著作中非常著名。
45、与考据学的实事求是不同,在湘学传统中,由于其强烈的经世务实精神,实事求是成为一种注重现实实际的学风;
46、梳理考据方法发展的基本脉络,旨在为考据工作者提供更加广阔的考证视野、论辩角度和审视空间。
47、然明代《孟子》考据学是中国《孟子》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有一定的成就,又有一定的影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8、主要采用考、论结合,宏观剖析与微观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展示明代《孟子》考据学的真实全貌。
49、仁和郎瑛是明代学术史上的一位重要学者,在考据学方面贡献至大。
50、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义理、考据而忽视古典诗文的创作,这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都是极其不利的。
52、他的经学研究特点鲜明,主张“以训话明义理”,提倡把经典内容的考据和义理思想的探究并重。
53、讲事实、重考据的考证学在今后的文艺批评中势必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54、论文旨在审视科学的古籍研究重要方略——重视考据,重新提出正确的文献批评道路。
55、而其在专业领域所做的考据性批评,同样旨在多重的建与立:确立信史,学科建构,乃至重建学术传统,等等。
56、其主旨是突出《十七史商榷》考据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乾嘉时代的“求实”精神。
57、然后再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针对这些作品进行详细的影像地理学考据,研究不同的拍摄地点和物象对构建作品产生的不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