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窦十九(时公车待诏长安)

赠窦十九(时公车待诏长安)朗读

赠窦十九(时公车待诏长安)

灵台暮宿意多违,木落花开羡客归。
江海几时传锦字,风尘不觉化缁衣。
山阳会里同人少,灞曲农时故老稀。
幸得汉皇容直谏,怜君未遇觉人非。

中文译文:

送给窦十九(公车在长安等待招诏)

灵台山总是晚上宿营,我的心思多次挪窜;
当看到木叶飘落花开的时候,我就羡慕起客人回乡归。
江海边,锦绣的消息何时才能传来?我在风尘之中,竟然没有发觉时光已经令我穿上黑色衣裳。
在山阳会里,和朋友聚会的人越来越少。在灞曲,耕种时节,农人已经老去的多了;
我很幸运,因为汉皇容我直言相劝,可我仍然怜悯着你,因为你还未遭遇到明白人的好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峒写给他的朋友窦十九的一首送别诗。全诗以写景与抒情相结合,通过诗人的感慨和思索,抒发对友人情深之情。

诗中的“灵台”,指的是灵台山,作为一个地名,在唐代文人中很有名气。诗人将自己置身于灵台山上,暮宿山中,表示与友人的分离。诗的开头,作者以“暮宿”一词唤出一种落寞之感,表达了他因别离而多次思念的情愫。

诗的第二句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回乡的羡慕之情,意味深长。木落花开的景象,象征着四季更迭、万物阴阳的变化,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诗人将自己与大自然联系起来,以此映衬自己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诗的第三、四句中,诗人以“江海”、“风尘”来象征信息的传递和时光的流逝。诗人在行走风尘之中,不觉间穿上了黑色的衣裳,意味着他已经老去,而时光也已经不可挽回。这种迫近死亡的感觉,加深了诗中的离别情愫。

诗的后两句中,诗人着重描绘了友人离去后的情况。在山阳会里,曾经聚会的人越来越少,灞曲中的农人也年纪已老。这种情景,显现出友人的多情和遭遇之不幸,加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诗人感慨自己幸运地得到了汉皇的待遇,容许他坦言直谏,而他所怜悯的友人却没有得到这样的荣幸,未能受到明白人的重视和赏识。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之情,以及对充满变化和无常的世事的深切感触。诗中的意境质朴而真挚,语言简练而含蓄,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崔峒

崔峒(一作洞),生卒年、字号皆不详,唐代诗人。登进士第,大历中曾任拾遗、补阙等职。集贤学士。其余事迹不祥。唐朝大历年间和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耿湋、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崔峒的诗现在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录了崔诗九首,并评价云:“崔拾遗,文彩炳然 ,意思方雅。”...

崔峒朗读
()

猜你喜欢

侬。淡扫花枝待好风。瑶台种,不作可怜红。

()

别院收灯,空楼倚笛,穿花漏点分明。飘来兰麝。蓦忽见云英。

借与人间风月,瑶台路,特地逢迎。冰轮满,无端吹晕,直是妒娉婷。

()

晚景登楼望,波涵夕照明。观澜清俗虑,倚槛动诗情。

孤鹜冲霞去,扁舟向海行。悠然尘境远,惟听棹歌声。

()

白云映空流,独鹤带露警。候变知节逝,漏长识夜永。

乘兴自斟酌,酒酣气益猛。防身有长剑,利物乏修绠。

()

泠泠碧涧胜丝竹,叠叠苍岩列画图。异卉手拈陈几案,野蔬亲摘付庖厨。

闲中随展经千页,睡起新烹茶半壶。莫谓超然解遗世,庙堂清福一慵愚。

()

枯藤络危石,略彴不可渡。渔路淡如烟,烟中有人住。

忽闻欸乃声,长短自成句。棹入明月湾,幽村隔云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