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朗读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参考资料:

1、王雪梅,《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剑南文学,2010(3)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参考资料: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2-73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王之涣朗读
()

猜你喜欢

倾盖相期自有人,赠言先许出埃尘。
若非清议曾推挽,安得公朝有选抡。
州县徙劳虽已厌,置邮传命或非真。
期公莫算人间事,共醉湘江烂漫春。
()
朝来两蛱蝶,分宿花房雨。
纨扇亦多情,拂尔双飞去。
()

海国悬符为辟兵,驱来雷檄又纵横。中天雨露天中节,半夜风云夜半晴。

繁露何须灾异对,商霖原为相公生。忧民幸慰祈年意,笑把菖蒲泛酒觥。

()

才入溧水界,休教勤吏民。是谁差堠子,久立待车尘。

苔藓今仍古,风霜秋复春。不知双与只,迎送几行人。

()
默默有如愚。
一气氤氲日月炉。
玄牝驱驰三性会,凝酥。
醉饮醺醺性自娱。
()
兰陵为郡更齐梁,地望卓荦闻四方。
清班诜诜储材良,相踵往佩太守章。
宪公遗爱初未忘,当时瑞露今名堂。
於兹辽辽几星霜,此邦复得尚书郎。
()

谁将幽韵泻朱绳,赢得风神寄野僧。澧上国香还几种,欲钞花谱问零陵。

()
玉钗香梦水东流,帘怯春寒寄暮钩。
燕子不来花满地,一痕新月又西楼。
()

地形连斗阁连云,松籁曾经佛祖闻。
永夜月明人到少,海光山色自平分。

()

归思秋来日日添,拟将馀恨寄江淹。东华久厌踏红软,北牖常思负黑甜。

世路穷通端是梦,人情寒热动如痁。儿曹纵有英雄手,第恐英雄未及髯。

()

幽燕盛用武,六合已一家。
眼穿当落日,沧海有灵查。

()

松公奋鬣如啸,终日清风飒然。
佳处元非宫徵,谁能写入朱弦。

()

夹道千琅玕,森森出墙外。有时一轮秋,平空发天籁。

()

马似游龙拂蓟台,笑予犹得狎群才。韩婴自冠儒林学,莫唤谈诗匡鼎来。

()
赤符主祚,长发其祥。
灵源自远,帝运重光。
载洁务豆,恭荐令芳。
致成翼翼,降福穰穰。
()

依山傍水总相宜,不说南朝李画师。贫也家遗惟此物,痛哉亲去已多时。

堂空似觉烟云合,夜静犹闻风雨悲。满幅潇然双泪洒,可能更诵蓼莪诗。

()

家家酒似池,日日醉如泥。
海燕聊为客,杜鹃何苦啼。
狂那知帽落,归不为花迷。

()

列子御风风御列,庄周为蝶蝶为周。丹青未识荒唐论,貌作凭虚汗漫游。

()

南方气候殊,有菊即重阳。九日今已近,青蕊未可尝。

安得黄金花,泛此白玉觞。会当烂漫开,为插满头香。

()
平潮恰恰乱蛙鸣,断送江南春雨晴。
绿谷细看桑眼破,紫茸还见草心生。
()

春风树树乱啼鸦,镇日山行未见花。田野萧条村落静,土桥茅屋两三家。

()
光阴转毂,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学道参禅、要识取,自家本来面目。
闹里提撕,静中打坐,闲看传灯录。
话头记取,要须生处教熟。
()
真馆奉币,洁齐致声。
灵因斯格,社稷庆宁。
()

紫泉山堂在何许,卫溪东岸苍山麓。青松偃蹇雪意寒,孤光晚映琅玕竹。

紫泉调笑宛在目,乱云奇壑相萦触。我欲于此倾

()
早岁腾身阝齐辇路。
秋月春风,只作浑闲度。
手挟雷公驱电母。
袖中双剑蛟龙舞。
()

今朝正月已半,是处灯火缭乱。满城罗骑骈阗,交互往来游玩。

文殊走入闹篮中,普贤端坐高楼看。

()

画堂栏槛占韶光。端不负年芳。依倚东风向晓,数行浓淡仙妆。
停杯醉折,多情多恨,冶艳真香。只恐去为云雨,梦魂时恼襄王。

()

四壁空留宅,双旌漫典州。
无钱堆别屋,有石压归舟。
纵未封孙叔,犹当庙柳侯。

()

秋意集高栏,夕阳澹群壑。飞云在襟袂,语笑应寥廓。

林响吹霜气,时见一叶落。川帆去前浦,烟鸟回丹阁。

()

东老草堂在何许,昆玉峰前娄水阳。怪石当门猛兽伏,长松绕屋神蜦翔。

芸窗展卷声琅琅,若出金石谐宫商。嵩高山中隐者所,浣花溪上诗人庄。

()

胭脂分影湿玻璃。香喷麝,色然犀。一般红韵百般奇。

休错认,是蔷薇。绣囊佩剪更相宜。匀百和,藉人衣。

()

暂解征衣上岳阳,水光山色两茫茫。云来巫峡疑神女,酒问巴陵忆醉乡。

鸦散夕阳舟未泊,雁归秋浦荻初黄。滔滔江汉无今古,何处烟波吊夕阳。

()

我家南溟滨,湖山隐荒僻;日月几升沈,云烟相叠积。

何来沙河翁,侨寓事开辟;欲以文字位,易我混沌席。

()
春波浅碧涨方池。
池台深锁烟霏。
缓歌争胜早莺啼。
客忍轻归。
()

仆仆征鞍日向西,相将山色界湘漓。
风多火种春犹烧,客每露行朝未炊。
燕傍人家犹细认,马行官道似曾知。

()

三五河上柳,依依抚长流。春风应候发,好鸟鸣相求。

美人隔湘水,沦落念寡俦。亟欲往从之,关河滞方舟。

()

自随野意订山行,香学楠花白水生。
借得风来帆便饱,隔溪新度一声莺。

()
断崖初未有人踪,只今先生著此中。
汉室也无一杯土,钓台今是几春风。
()

云轩羽从故翩翩,忽落红尘几换年。金马岁星难久驻,璇霄朔月合重圆。

浔阳暂听商船曲,宣室行看帝席前。莫恋沧州鸥鹭伴,计然未了沼吴缘。

()

幽栖绝世纷,足以养九君。

是草皆为药,无山不出云。

()
入山窘宿雨,上山贺朝霁。
跬步便历险,转盼已呀气。
岂惟膝点心,固已头抢地。
游人贪胜践,姑吟蜀道易。
()
秾华桃李容,不梁双眸净。
唯有爱梅心,梦中行庾岭。
安得移琼林,月下对清影。
坐想冰雪姿,萧然幽兴永。
()
朱公自有五湖天,介子何须九县田。
无限东风原上泪,尽输西子月中舩。
梨花自怯嫦娥白,秋影终随永夜偏。
江海归来无赐火,幸分光彩到愁边。
()

万方入贡列殊珍,复见南来白象驯。璎珞净垂珠露湿,宝鞍高衬锦衣新。

周岐不必誇丹凤,汉苑宁须羡赤麟。圣世屡符祥瑞应,会看龙马出河滨。

()

洞房佳气比椒兰,刑至工夫自古难。
莫使家人夸羯末,杨花飞处北风寒。

()

寺门幽独傍江城,江水清含地气清。隔岸楼台人醉死,绕阶松竹夏寒生。

路经桥远尘难过,僧占閒多俗不争。唯有行吟憔悴客,这回须去濯长缨。

()

太极之髓日之精,生出天地秋风身。万木摇落百草死,正色与秋争光明。

背时独立抱寂寞,心香贞烈透寥廓。至死不变英气多,举头南山高嵯峨。

()

老眼苍茫醉欲花,海东高士忽临嘉。云深晚雨催长句,日远骚坛愧大家。

墙角倚寒梅正萼,樽前留赋脸初霞。分明坐我春风里,此意何妨日易斜。

()
衮衮登瀛更上坡,且容老子钓烟波。
凤麟自合呈祥瑞,凫雁何曾击少多。
时有耦耕人共语,亦无问字客相过。
倒囊欲答骊珠赠,柰此家徒四壁何。
()

省庄宾树婆娑老,清潭竹海迎人好。蠡洞暗浮舟,钱郎导我游。

烟深灵卷著,玉女何曾去。壶贮晚晴诗,瀛园枕雨时。

()
()

御座正临仙苑,禁林大敞琼筵。臂间长命綵丝缠。

何必灵符丹篆。

()
休嗟磨折。
看取罗巾血。
殷勤且话经年别。
庭花番怅望,檐雨同呜咽。
()
过江形胜感宗臣,暇日登临似雒滨。
风景凄凉空举目,神州凋敝属何人。
棠花自发青芜杳,燕子初归白屋贫。
况是经过王谢宅,不堪衰草更沾巾。
()

卧病经旬减带围,清樽忘却故人期。
莫嫌雪里闲毡帐,作事犹来未合时。

()

已付寒轺落照中,可因霜老误征鸿。逃名张廌千竿竹,起色枚生百尺桐。

家近阳城堪自妒,里无春雪向谁工。欲知岁晏相思意,萧瑟孤城事事同。

()

金华千点晓霜凝,独对壶觞又不能。

已过重阳三十日,至今犹自待王弘。

()

咄咄孙郎,曾几日、称雄江左。宁自料、一朝蹉跌,容身无所。

收烬已贻三败辱,乞援又卷重来土。五万人、偷疲到栖霞,乘朝雾。

()

方舟越大江,凌风下飞阁。仙子去不还,苍屏倚寥廓。

()

玄云结重阴,北风凄且寒。端居寡言宴,惜此芳岁阑。

客从远方来,入门正其冠。解装出所有,赠我青琅玕。

()

太息丁生,出塞去、雪堆沙涨。谢弋者、辽东归鹤,令威无恙。

浪迹偶来皋庑下,端忧却据胡床上。正提壶、卢橘满林黄,堪分饷。

()
薄踪飘梗寄禅扃,偶到山间万虑清。
方愧轩裳奔走役,忍闻猿鹤怨啼声。
世情肯顾青衫老,公道惟均白发生。
事业不须频览镜,幻身堪比羽毛轻。
()

甘蹈焚如祸,论忠到此难。身随一炬烬,骨并两宫寒。

和议中朝耻,衣冠故垄残。翻嗟冷山使,生得返临安。

()
此身只合着林泉,安得缠腰十万钱。
百事懦无拖地胆,一生愚似信天缘。
青山有约不知老,黄犊与人相对眠。
问讯春蓑故无恙,乱云深处更超然。
()

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自是君家门户事。当此际。鬼山正抱西江水。三万六千排日醉。鬓毛只恁青青地。江里石头争献瑞。分明是。中间有个长生字。

()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

月出烟暝时,水调谁家唱。短棹欲相寻,先经此亭上。

()

君立吴蒙伯仲间,我惭失学似君难。何时握手文山去,得使儿曹刮目看。

()
今代宗英政骏贤,同居江介更同年。
别来十载长相忆,新听千诗喜欲颠。
爽似月华秋艳艳,韵如荷叶夏田田。
吹灯把翫舒还卷,老眼惺松夜不眠。
()

闻公移镇古洪州,童稚惊呼父老留。一疏吴天回菜色,十年沧海捲鲸流。

江云对拥中丞节,山雨长飞帝子楼。共道衮衣多伫望,不知何地更东周。

()
高人不解作生涯,唯有中堂书五车。
竹简多于孔氏壁,牙签新似邺侯家。
田园岂是子孙计,青紫今为里巷夸。
富贵早知皆有命,君应未厌十年赊。
()
孝友怀宗族,谦恭接里闾。
克家千树橘,教子万签书。
酿酒偏延客,能诗亦起予。
天胡中不寿,埋玉恨何如。
()

宦尘役役走长涂,岁晚离家只自吁。
风入破舆寒彻骨,雪穿疎幌秘沾须。
横陈瑞色今如许,定似丰年可大书。

()

千重二华见皇州,望尽凝岚即此楼。细雨不藏秦树色,

夕阳空照渭河流。后车宁见前车覆,今日难忘昨日忧。

()

客省萧条柿叶红,楼台如画倚霜空。铜池数滴桂上雨,

金铎一声松杪风。鹤静时来珠像侧,鸽驯多在宝幡中。

()

良时嘉宴会,乃在君子堂。流云承芝槛,兰幕徐风扬。

轩盖瞩华景,倬彼璠玙璋。宾筵秩有欢,具响臻时英。

()

好在谈经老上人,冲风踏雪到江滨。
百篇出箧自新得,一鉢随身依旧贫。
终岁杜门逃俗士,为师设榻对修筠。

()

少凤穿花照水盟,水禽冲浪动轩楹。云从薜荔衣中起,雨向玕琪树上生。

曲水傍人流白羽,娇花无语荅黄莺。涧中日与山中日,同上晴窗各自行。

()
秋夜乘槎,客星容到天孙渚。
眼波微注。
将谓牵牛渡。
见了还非,重理霓裳舞。
()

旧曲闻来似敛眉,料应只恨赏音迟。梨园传得新翻谱,著意参差竹里吹。

()

远辞云月谢松萝,频倚邮亭拂太阿。裘解鹔鹴春卧稳,杯乾鹦鹉夜吟多。

三韩方丈连沧海,华岳终南隔大河。此地经过重回首,天门佳气正嵯峨。

()
故岁无多雪,新春乃尔寒。
柴车归里社,茅舍老江干。
客熟沽醨啜,孙痴索饭抟。
更怜菘芥长,殊胜仰园官。
()

波澄照影度潇湘,回雁峰高近帝乡。星阵望穷云半没,雪翎风急字斜行。

芦花深处惊遥火,木叶催时护晓霜。记得上林栖宿处,每因彤矢识君王。

()

夏入边城草色凄,繁花开向路东西。交枝露退红犹滴,密叶风柔翠欲迷。

衣上娇香飞粉堞,酒中高咏转黄鹂。公馀对此成清赏,况复连旬息鼓鼙。

()
铨省承新渥,词垣访旧阴。
颓波回万折,断岸立千寻。
祗谓人犹已,那思昔异今。
时清犹愤死,天地是知心。
()
鹅湖有鹅吾不问,鹅湖无鹅吾不疑。
道士须换黄庭经,释子自名太虚辞。
噫嘻兮,此意迥与山阴别,我亦曾非逸少为。
()
青田白鹤丹山凤,婺女姮娥两相送。
谁家绝世绮帐前,艳粉芳脂映宝钿。
窈窕玉堂褰翠幕,参差绣户悬珠箔。
绝世三五爱红妆,冶袖长裾兰麝香。
()
一到琳宫事事幽,炎天正好暂时留。
鹤仙共此泉流乐,气象全胜白鹭洲。
()
翠蛟青凤下晴空,家住天台第几重?岁久松肪成琥珀,夜深丹气出夫容。
仙童奏简骑文虎,太乙悬旗起绛龙。
昨夜从师到天上,故山还著白云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