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此断人肠

出自唐代杨凝的《秋夜听捣衣》,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īng cǐ duàn rén cháng,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
声微渐湿露,响细未经霜。
兰牖唯遮树,风帘不碍凉。
云中望何处,听此断人肠
()
裁缝,未经

《秋夜听捣衣》是唐代诗人杨凝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在室内听到外面传来的捣衣声,引发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砧杵闻秋夜”指的是听到捣衣声,砧杵是古代用来敲打布匹的工具。诗人听到这声音,想到了身在远方的裁缝,于是产生了思乡之情。

诗的第二句“裁缝寄远方”说明了裁缝的身影已经远离了诗人,寄托了诗人对远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声微渐湿露,响细未经霜”生动地描绘了捣衣声的细腻和轻柔,诗人通过这种声音感受到了秋夜的潮湿和丝丝凉意,也暗示了秋天的渐渐来临。

接着的两句“兰牖唯遮树,风帘不碍凉”描绘了诗人在室内通过窗户与外面的秋夜相通,感受到那阵微凉的秋风,窗户挡住了视线,但并未阻隔住凉风的流动。

最后两句“云中望何处,听此断人肠”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通过听到捣衣声,他感受到了云中的寂寞和无奈,思念之情更加浓烈。

整首诗以淡雅的语言描绘了秋夜的景致和诗人的情感,通过捣衣声和秋夜的气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的感慨。这首诗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给人一种静谧、凄凉的感觉,展示了唐代诗人细腻的审美情趣和对声音的敏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杨凝

杨凝(?—802)唐代诗人。字懋功,虢州弘农人,杨凭之弟。生年不详,约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少孤,受母训。长善文辞,与兄凭、弟凌皆有名。大历中,踵擢进士第,时号“三杨”。凝由协律郎三迁侍御史,为司封员外郎。坐厘正嫡媵封邑,为权幸所忌,徙吏部。稍迁右司郎中。宣武董晋表为判官。亳州刺史缺,晋以凝行州事,增垦田,决淤堰,筑堤防,水患为息。时孟叔度纵横挠军治,凝亦荒于酒。董晋卒,(公元799年)凝走还京师,阖门三年。拜兵部郎中,以痼疾卒。凝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杨凝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