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迹岂湮沉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祠紫盖山经玉泉山寺》,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iú jī qǐ yān chén,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指途跻楚望,策马傍荆岑。
稍稍松篁入,泠泠涧谷深。
观奇逐幽映,历险忘岖嶔。
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
焚香忏在昔,礼足誓来今。
灵异若有对,神仙真可寻。
高僧闻逝者,远俗是初心。
藓驳经行处,猿啼燕坐林。
归真已寂灭,留迹岂湮沉
法地自兹广,何云千万金。
()
策马,松篁,观奇,历险,上界,佛影,梵音

祠紫盖山经玉泉山寺
指途跻楚望,策马傍荆岑。
稍稍松篁入,泠泠涧谷深。
观奇逐幽映,历险忘岖嶔。
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
焚香忏在昔,礼足誓来今。
灵异若有对,神仙真可寻。
高僧闻逝者,远俗是初心。
藓驳经行处,猿啼燕坐林。
归真已寂灭,留迹岂湮沉。
法地自兹广,何云千万金。

诗词中文译文:
在紫盖山祠内经过玉泉山寺,
指引着路,在途中攀爬望着楚国山,
策马行进,靠近茂密的荆棘山坡。
稍稍迈入松篁之中,涧谷水泽清凉幽深。
看到奇景随之变幻,历经险峻,却忘记了艰险和陡峭。
向上界投出佛的光影,向中天扬起梵音。
焚烧香烛忏悔过去的过错,礼拜充分发誓追寻当下的信仰。
神秘的事物仿佛对有回应,真的可以找到仙人。
高僧们听闻逝者的消息,离开俗世,心怀初心。
经行的地方长满了青苔,猿猴啼叫,燕子在林间安坐。
归向真实已经静默寂灭,留下的痕迹岂能湮没。
法仪之地自此广阔,何需千万金钱的财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登临祠紫盖山,经过玉泉山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描写山水景色和宗教氛围,抒发了对自然之美和信仰之重的赞美和思考。

诗中的山水描写十分细腻,以形容词和动词混合运用,使得诗人的所见所感更加生动。从指点迷津的过程,到进入茂密的山林,再到观赏奇景和佛影,诗人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险阻的克服和对历史的臆想,使得诗词更具故事性和深度。

在诗中,诗人通过焚香忏悔、礼拜发誓等宗教仪式,表达了对过去的悔过和对未来信仰的坚定。诗人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寻找灵异和神仙的愿望和对高僧们的敬仰,展示了人类永恒的思考和探索。

最后,诗词以一种宏大的语气,赞美了法地之广阔和其价值的超越金钱的意义。

总之,这首诗通过精致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感悟和对信仰的追求,同时也凝聚了唐代文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