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长安

出自唐代张祜的《琴曲歌辞·昭君怨二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é chǔ shì cháng ān,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
举头惟见月,何处是长安
汉庭无大议,戎虏几先和。
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
()
边城:(名)离国界线近的城市。
行路难:1.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唐杜甫《宿府》诗:“风尘荏苒音书絶,关塞萧条行路难。”唐白居易《太行路》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2.乐府杂曲歌辞篇名。内容多描写世途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情怀。以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九首较闻名。
举头:抬起头。
大议最多:表示在数量上排名第一的事物。

中文译文:《琴曲歌辞·昭君怨二首》,朝代:唐代,作者:张祜
诗意:诗词描绘了昭君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无奈,同时抒发了她对长安故乡的思恋和对自己悲哀命运的怨愤之情。
赏析: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昭君远离家乡的景象,表达了她内心的沉痛。诗中描述了她眺望着远方的边城和千山,只能仰望远处的明月,不知道长安的方向在何处。诗人通过运用“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这样的描写手法,展示了昭君在异国他乡的孤寂和无助。接下来的两句“汉庭无大议,戎虏几先和”暗示了她所在的北方地区的动荡局势,汉族和匈奴的战争时有发生,没有长远的和平。最后两句“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则道出了她的心情,她虽然貌美如花,但内心却充满了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离乡之苦的怀念之情。整首诗词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昭君内心的情感,展示了一个女子在异乡里面对苦难的困境和对离故土的思念之中的坚强与甘愿。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张祜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