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风雨洗骄阳

出自宋代孙应时的《九月二十七日夜大风雨顿凉偶作》,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ǔ gēng fēng yǔ xǐ jiāo yáng,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五更风雨洗骄阳,满耳秋声撼我休。
梦里忽知身化羽,觉来新免汗翻浆。
可怜团扇辞人去,便有寒虫事夜长。
老大寺暗时节惯,可参随世作炎凉。
()
风雨:(名)①风和雨:~无阻|~大作。②比喻艰难困苦:不经历~,怎么见彩虹?
骄阳:(名)强烈的阳光:~似火。
知身化翻浆:春暖解冻的时候,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可怜:(动)怜悯。[近]怜悯。②(形)值得怜悯。[近]可惜。③(形)(数量少或质量差得)不值得提起:他的知识贫乏得~|少得~。
团扇寒虫时节:1.季节、节令。2.节日。3.合时、适时。4.时刻、时候。
可参随世炎凉:(名)热和冷,用天气的变化来比喻人情的变化无常,对待不同的人或者奉承巴结,或者冷落疏远:世态~。

《九月二十七日夜大风雨顿凉偶作》是孙应时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五更时分,狂风暴雨洗涤掉了骄阳的痕迹,
秋天的声音充满耳畔,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梦中,我突然感觉自己化身为一只羽毛,
醒来时,我发现自己不再被汗水湿透。
可怜那团扇告别了主人,而寒虫却找到了夜晚的活动之机。
在寺庙的黑暗时刻,老大寺已习惯了这个季节,
可以参透其中,体验世间的炎凉。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九月二十七日夜晚的大风雨,表达了孤寂和寒冷的氛围。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将自身的情感与自然相融合,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和对世事变迁的思考。诗中的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在梦中摆脱现实束缚的愿望和对自由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人通过描绘五更时分的大风雨,展现了自然界的威力和变幻无常的特点,同时也借此映射了人生的坎坷和无常。诗中的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解脱的向往。团扇辞人、寒虫事夜长等描写,增加了诗词的情感色彩和意境深度。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老大寺的理解,将人生的沧桑和时节变迁相联系,体现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的思考和领悟。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现实世界的触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

孙应时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