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公百战期歼虏

出自宋代苏颂的《和次中双庙感事》,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ì gōng bǎi zhàn qī jiān lǔ,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天宝黎民困贼庭,杞城睢社势相形。
四公百战期歼虏,数载重围不启扃。
当日捐躯全土境,至今遗貌载丹青。
行人安得侵松槚,樵采从来禁有刑。
()
黎民:(书)(名)百姓;民众。
相形:旧时迷信,谓观察人的状貌能知其命运。俗称'相面'。
载重:(动)(交通工具)能负荷的重量。
捐躯:(动)(为崇高的事业)献出生命:为国~。
土境遗貌丹青:(书)(名)①丹为红色的朱砂,青为青色的石青,古人常以此为颜料作画,故代指绘画。②指史册;史籍。
行人:(名)在路上走的人。
安得:1.如何能得、怎能得。含有不可得的意思。2.岂可。如:“安得无礼”、“安得如此”。3.哪里能够得到。
樵采:亦作'樵采'。打柴。打柴的人。

《和次中双庙感事》是宋代苏颂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宝时期,黎民受到贼寇的困扰,
杞城和睢社的势力相互对比。
四位功臣百战之中期望歼灭敌寇,
数年来一直困守城墙不敢开启城门。
当年他们舍身忘己保全土地,
至今留下的形象被载入画卷中。
行人怎能侵犯这片松柏之地,
樵夫砍伐木材也要遵守禁令。

诗意:
《和次中双庙感事》描绘了宋代时期的战乱和保卫家园的英勇行为。诗中通过描绘杞城和睢社两地的困境与对比,表达了抵御外敌入侵的决心和勇气。四位功臣经历了多次战斗,期望能够歼灭敌人,但却长期被困守城中,为了保护土地舍身忘己。这种英勇的精神和奉献精神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形象被后人铭记。诗的结尾提到行人和樵夫也要遵守禁令,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秩序的呼吁。

赏析:
《和次中双庙感事》通过具体的历史背景,展现了作者对保家卫国、捍卫家园的精神赞美。诗中的四位英勇的功臣代表了宋代时期的忠诚与担当,他们舍弃个人安危,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杞城和睢社的困境对照,突出了四位功臣的英勇事迹。同时,诗中也渗透着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行人与樵夫的形象在对比中起到了烘托作用。

整首诗词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壮举的敬佩和对和平安定的渴望。它通过具体的描写和形象的对比,生动展现了宋代时期的历史情景,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英雄事迹的推崇和对社会秩序的重视。这首诗词在揭示历史背景的同时,也具有普世的价值观和情感共鸣,使读者在品味诗意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英雄精神和和平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