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品字论交态。宋代。释智愚。清客苍官会此君,岁寒不减旧精神。有时品字论交态,各有丰标远袭人。
《三友堂》是宋代释智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清廉的官员和文人雅士在这里聚会,
岁月的寒冷并没有减损他们昔日的热情。
有时他们会品味文字,探讨交流的态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的标准,超越了个人的局限。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名为《三友堂》的地方,吸引了清廉的官员和文人雅士。他们在这里聚集,共同品味文字,交流思想和观点。即使岁月流转,他们依然保持了昔日的热情和精神。诗中表达了对这种聚会与交流的推崇,以及对追求真理和超越个人标准的追求。
赏析:
《三友堂》一诗以清客苍官为主题,反映了宋代士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文化交流的重视。诗中提到的三友堂是一个雅致的场所,清廉的官员和文人雅士在这里会面。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他们在这里的活动,特别强调了他们品味文字和交流思想的时刻。诗中的"有时"表明他们并非常驻于此,而是偶尔聚集在一起。这种间断的聚会更加凸显了其特殊性和珍贵性。
诗词中的"品字"和"论交态"表明他们在这里除了品味文字,还会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见解,他们相互启发,超越个人的局限。这种自由的思想交流和开放的讨论氛围在宋代的文化氛围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友堂》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清客苍官的聚会场所,表达了作者对清廉官员和文人雅士的赞美,同时强调了他们对文化交流和思想探讨的追求。这首诗词展示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传达了他们对高尚品德和文化追求的态度。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