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傲知何所。宋代。释智愚。寄傲知何所,行藏匪一轩。究心无别旨,鸣道有来源。未先通理不,声诗不在言。相期湖上寺,执手听啼猿。
《酬李寄轩》是宋代释智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回应李寄轩
寄傲知何所,行藏匪一轩。
究心无别旨,鸣道有来源。
未先通理不,声诗不在言。
相期湖上寺,执手听啼猿。
诗意:
这首诗词是作者回应李寄轩的一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修行和道路的思考。诗中提到了行藏、究心、鸣道等词语,暗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道义的探索。作者认为真正的修行在于心无旁骛,而不是局限于表达和言辞。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与李寄轩在湖上寺庙相见的期待,并希望能够一同倾听那啼叫的猿猴声。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修行和道路的理解。诗中的"寄傲知何所"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傲慢自大的人的质疑,暗示了傲慢的行为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意义。"究心无别旨,鸣道有来源"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心性的追求,认为内心的专注和对道义的发声是来自内在的源头。诗中的"声诗不在言"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将修行与言辞相对立,强调了内心的追求和实践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简练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对修行的理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通过这首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追求和对于真正修行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