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业风吹不尽

出自宋代释智愚的《颂古一百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àn gǔ yè fēng chuī bù jìn,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含糊一世无分晓,开口何尝在舌头。
万古业风吹不尽,又随月色过罗浮。
()
含糊:(形)①含混不清;模糊:这个句子的意思很~。[近]模糊。[反]明白|明确。②不认真;马虎:干什么工作都不能~。[反]认真。③怯懦;示弱(常与“不”连用,很多时候含有赞美的意思):你想比试吗?我绝不~。
一世:1.一代。2.短时间内。3.举世。4.一生。5.三十年。
分晓:1.拂晓。2.明白,清楚。3.结果;底细。4.犹道理。5.分辩明白。
开口:(为表达请求、意见等)张口说话。
舌头:1.人和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根生在口腔底上。2.为了侦察敌情而活捉来的敌人。
万古:1.犹远古。2.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
业风月色:(名)月光。

《颂古一百首》是宋代释智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含糊一世无分晓,
开口何尝在舌头。
万古业风吹不尽,
又随月色过罗浮。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赞美和思考。诗中的“含糊一世无分晓”意味着人们对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得很有限,很多古代的智慧和价值被模糊掩盖。而“开口何尝在舌头”则表明人们很少谈论和传承古代的智慧,古代文化的珍贵之处很少被人重视。

诗人通过“万古业风吹不尽”来形容古代的业绩和智慧,认为这些古代的文化遗产是无穷无尽的,即便经过千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存在并闪耀着光芒。最后的“又随月色过罗浮”则象征着古代文化的流转和传承,它们如同明亮的月光一样,飘荡在罗浮山的空中,流转不息。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思考。通过对古代智慧的含糊和被忽视的揭示,作者呼吁人们应该更加关注和珍视古代的文化遗产。诗中的“万古业风吹不尽”和“又随月色过罗浮”形象地描绘了古代文化的不朽性和流传不息的特点。

这首诗词提醒人们,尽管现代社会快节奏、信息爆炸,但我们不能忽视和遗忘古代的智慧和文化。古代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值得我们继承、传承和发扬光大。通过赞美古代文化的不朽性和流转性,诗人呼唤人们要对古代文化持有敬畏之心,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古代智慧的精神。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