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灯隔夜书名纸。宋代。释智愚。世路风波只自知,见人多是不扬眉。呼灯隔夜书名纸,未审朱门复见谁。
《颂古一百首》是宋代释智愚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世间的风波中的心境和遭遇。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在世间的风波中只有自己清楚,
遇到人多的时候不愿意高昂眉头。
关上灯,独自翻阅夜晚的书名纸,
未曾审阅朱门之后又会见到谁呢?
诗意:
《颂古一百首》这首诗词反映了作者释智愚在世间的经历和心境。他感叹世事多变,人命如浮云,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风波和曲折。在面对众多人群时,作者选择低调而谦逊,不愿意炫耀和张扬自己的才华和地位。他关上灯,独自沉浸在夜晚的安静中,翻阅书名纸,思考着未来的可能性和未知的归宿。他尚未进入朱门的高墙之内,也不知道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什么样的人和机遇。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作者在世事的波折中深感孤独和无奈,他选择了保持低调和谦逊的态度,不愿意与人争锋和高调展示自己。这种内敛的姿态展示了作者的深度思考和对世界的独特观察。作者通过关上灯,独自阅读书名纸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并暗示着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人生归宿的思考,凸显了生命中的不确定和命运的起伏。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的深思,给人以深入思考和共鸣的余地。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