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蚊

聚蚊朗读

《聚蚊》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梅尧臣。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日落月再昏,飞蚊稍稍离开缝隙。
聚集在空中雷声隆隆,舞动在庭院的烟雾之中。
蛛网白白地织成,螗斧却不能击破。
凶恶的蝎子也加入恶行,腹中的毒将要扎人。
它们没有双翅,在暗壁上爬行。
贵人居住在宏伟的宅邸里,被华丽的龙纹织物围绕。
唉,你们在其中,岂能夸口说自己像战斗的戟?
忍受着困苦和贫穷,从未感到悲哀和消瘦。
它们争相咬吻,喝血以求得益处。
蝙蝠在空中翱翔,从未被捕获。
鸣蝉充实着风和露水,也毫不羞愧地停息鸣叫。
高高的屋檐不要长久地依赖,东方必会变得明亮。

诗意:
这首诗以聚集在夜晚的蚊子为象征,描绘了一幅社会现象的画面。诗中通过对蚊子与其他生物的对比,表达了社会中弱者与强者之间的不平等,以及贫富差距的存在。蚊子代表了弱小、贫穷和受压迫的人群,而其他生物则象征着权贵和富裕的人们。诗人通过对不同生物的描绘,呈现了社会不公和悲苦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关切。

赏析:
《聚蚊》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寓言般的场景,通过对蚊子和其他生物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忧虑之情。蚊子作为弱小和被压迫的象征,与其他生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诗中采用了丰富的象征意象,如蛛网、螗斧、蝎子等,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意境。最后两句诗表达了对现状的警示,暗示着东方的变革和希望。整首诗凭借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以思考和共鸣,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

猜你喜欢

妾家白苹洲,随风作乡土;

弄篙如弄铖,不曾拈一缕。

()
酒病羁愁一洗空,长歌高枕雨声中。
传闻溪港深三尺,明日扁舟处处通。
()
茅斋雅称竹方床,风过疎篱有暗香。
剧饮一冬成酒病,得闲科日为诗忙。
新移橘本便霜信,贫看梅花倚夕阳。
相望故人三百里,十宵九梦到清漳。
()

猗猗淇园竹,写之纨扇中。持以奉翁寿,期翁如武公。

()

一从携手阻戈鋋,屈指如今已十年。

长记二林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

()
皋陶遇舜,伊尹逢汤。
武丁得傅,文王获姜。
齐知管种,汉识张良。
诸葛开蜀,玄龄启唐。
()
传语两宫道士。
日用剪除尘事。
炉炼白朱砂,内境内容瞻视。
瞻视。
()
檐前列岫连云耸,亭下双溪彻底清。
可但坐来无暑气,老夫病眼顿增明。
()
红麟不暖瓶笙噎。
炉灰一片晴雪。
醉无香嗅醒,但手把、新橙闲撧。
更深冻损梅花也,听画堂、箫鼓方歇。
()
十里山光翠障开,重游何事意徘徊?石楼自向云中见,仙岛谁知海上来?丹灶尚能含日月,龙潭还解起风雷。
天涯为郡空华发,十二年间到两回。
()

天也怜人负此辰,雨沈河影浸云茵。双星两地分南北,乌鹊填桥恐未真。

()

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懒磨旧铜镜,畏见新白发。

古树春无花,子规啼有血。离弦不堪听,一听四五绝。

()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
驾龙辀[1]兮乘雷,载云旗兮委[2]蛇[3];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
()
语言全不滞,高蹑祖师踪。
夜坐连云石,春栽带雨松。
鉴分金殿烛,山答月栖钟。
有问西来意,虚堂对远峰。
()
胸中事简,面上气和。
白头随我老,青眼见人多。
一身幸且惭愧,千钵相从奈何。
曲木床头坐不语,玉蟾推月过星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