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婆去后无消息。宋代。释智愚。耆婆去后无消息,病者憧憧日扣门。百草自知无识者。丛丛垂泣在篱根。
诗词:《颂古一百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智愚
诗意: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耆婆(年老的女子)离去后的情景。耆婆离世后,家中的病人们每天都期待着她的归来,他们日复一日地按门扣门,希望能够再次见到她,但耆婆再也没有回来。草木虽然没有智慧,却也能够感知到耆婆的离去,它们围在篱根下,满眼泪水。
赏析: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凄美的语言描绘了耆婆离世后家中的情景。耆婆的离去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失落,每天都期待着她的归来,但他们只能扣门,无法与她再次相见。这种渴望和无奈的情感透过日复一日的扣门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诗人通过草木的形象,展现了自然界对耆婆的离去也感到悲伤的情感。草木虽然没有智慧,但它们能够感知到耆婆的存在与离去,因此在篱根下丛丛垂泣。这种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抒发情感的手法,增强了诗词的哲理意味。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形象传达了作者对耆婆逝去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它通过家人的期待和草木的泪水,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共鸣与联系,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敬意和对生命的无常的思考。这种抒发对逝去事物的思念和对生命脆弱性的认知,使得这首诗词具有深远的人生哲理,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