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黍鱠芹。宋代。释智愚。观东震旦,有大乘根器,逾海越漠崦来,远赴梁朝丹阙。一言契合,如春卷衣。北面折苇问津,信知桂谶不诬人。追思严讳,炊黍鱠芹。流水希声弦欲断,不知将底续芳尘。
《偈颂二十一首》是宋代释智愚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远离家乡,跋涉山海间,远赴梁朝朝拜皇帝。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观东震旦,有大乘根器,
逾海越漠崦来,远赴梁朝丹阙。
一言契合,如春卷衣。
北面折苇问津,信知桂谶不诬人。
追思严讳,炊黍鱠芹。
流水希声弦欲断,不知将底续芳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远行的心情和对大乘佛法的追求。作者观察到东方的旭日初升,感受到大乘佛法的深厚根基。他跨越海洋、越过荒漠和崇山峻岭,来到梁朝的皇宫,具体指的是投奔梁朝皇帝。
作者追求佛法的一句话与皇帝的理念完美契合,就像春卷衣一样紧密相连。他站在北面,折苇问津,向皇帝请教问题,信任皇帝不会轻易诬陷他。作者回忆起自己在家乡的严肃和谨慎,炊煮黍米、鱼肉和芹菜,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最后两句意味深长,形容流水的声音如同弦上的琴音,欲断欲续,作者不知道将来是否能继续追随佛法之路。芳尘指的是佛法的传承与延续,作者担心是否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这首诗词展现了作者远离家乡追求佛法的决心和对皇帝的尊崇,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佛法传承的担忧,整体表现了一种离故固新、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