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八面

出自宋代释智朋的《偈倾一百六十九首》,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sì fāng bā mià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
寂钉不动,感而遂通,癞马系枯椿。
寂而常动,不感而通,四方八面绝罗笼。
不下禅床,一喝耳聋,不妨游戏人事海中。
()
佛祖:1.指成佛作祖者。2.对释迦牟尼的敬称。
不到:1.不足,少于。2.未到;不出席或未出席。3.不周到。4.不料。5.不至于,不会。6.不至、不及。

《偈倾一百六十九首》是宋代释智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对寂静和动荡两种状态的对比,表达了禅宗的境界和修行的观念。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寂钉不动,感而遂通,
癞马系枯椿。
寂而常动,不感而通,
四方八面绝罗笼。
不下禅床,一喝耳聋,
不妨游戏人事海中。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对比禅宗修行中的两种状态,表达了人在修行中的境界和体验。诗人描述了静谧和动荡两种境况下的体悟,以及禅修对于个体的影响。

赏析:
诗词开篇以“寂钉不动,感而遂通”描绘了禅修中的静谧状态。寂静之中,人们能够触摸到内心深处的通透与智慧。然而,接下来的一句“癞马系枯椿”则暗示了即使在寂静之中,我们也可能会被外在的烦恼所困扰,如同一匹患有疥癣的马被栓在了干枯的椿树上。这种矛盾的描绘表达了修行过程中内外的对立和冲突。

接着,诗句转向了另一种状态:“寂而常动,不感而通,四方八面绝罗笼”。这里的“寂而常动”指的是内心保持安宁而外在环境却在不断变动。尽管外界环境纷繁无常,但修行者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通透,不受外物所动。这种境界使得修行者摆脱了世俗的束缚,不再受到外界罗网的困扰,实现了灵性的自由。

最后两句“不下禅床,一喝耳聋,不妨游戏人事海中”则表达了修行者不再被禅床所限制,而是能够在纷繁的人世间游戏人事。这并非是对修行的否定,而是指修行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自在,不被外界的喧嚣所侵扰。修行者将境界提升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状态,能够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这首诗词通过对禅修境界的描绘,深入探讨了禅宗修行的哲学思想和境界体验。通过对静与动、内心与外界的对比与结合,诗人将修行者的境界描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禅修的精神内涵和力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智朋

释智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岩。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

释智朋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