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超窠臼

出自宋代释正觉的《偈颂二百零五首》,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miào chāo kē jiù,诗句平仄:仄平平仄。
大众退后,妙超窠臼
不用安排,何须饤饾。
动弦别曲孰知音,舒肠沥胆渠开口。
丛林切莫乱商量,三世诸佛不知有。
()
大众:(名)群众:~化|劳苦~|为~服务。
退后:退后tuìhòu退下,退去站在门周围的民兵退后让法官们通过。
窠臼:(书)(名)多比喻文章或其他艺术品所依据的老套子:不落~。
安排:(动)有条理地处理;安置:~生产|~食宿。
何须:(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需要:详情我都知道了,~再说!
饤饾知音:(名)传说伯牙弹琴,在旁听琴的钟子期能十分准确地理解音乐的含义。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因此不再弹琴。后来用“知音”比喻知己。
开口:(为表达请求、意见等)张口说话。
丛林:(名)①茂密的树林:热带~。②和尚聚集修行的处所,泛指大寺院。后道教也沿用此名。
商量:互换看法或想法;商谈。
不知:不知道、不明白。

《偈颂二百零五首》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大众退后,妙超窠臼。
众人退避,妙处超越平凡之限制。

不用安排,何须饤饾。
无需人为干预,何必过分琐碎。

动弦别曲孰知音,舒肠沥胆渠开口。
弹拨琴弦,谁能理解音韵之美;表达真诚,开启心灵之门。

丛林切莫乱商量,三世诸佛不知有。
在林中,不要妄自议论;三世佛陀也无法理解。

诗词的诗意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和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独立和真实性。大众的退后象征了世俗的束缚,而妙超窠臼则象征了超越世俗的境界。作者主张不受俗世安排和琐碎的束缚,强调个体自身的表达和发展,以及真诚的沟通和交流。作者同时也提醒人们,在探寻个体自由的过程中,要避免陷入虚妄的争论和纷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最后两句则暗示了超越三世的境界,强调了这种境界的超越性和难以言传的特点。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释正觉对个体自由、真实性和超越世俗的追求。通过对比世俗和超越世俗的境界,以及表达和沟通的真实性,作者呼唤人们超越纷扰,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诚,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同时,这首诗词也反映了佛教思想中对超越尘世的追求和内心修行的重要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