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人识取

出自宋代释正觉的《偈颂二百零五首》,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dǐ rén shí qǔ,诗句平仄:仄平平仄。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清净妙明,虚融通畅。
六门我绝,攀缘三界。
渠无身相,无生路上。
底人识取,万迥和尚。
()
如来藏清净:(形)①没有外界事物打扰:耳根~。[反]喧扰。②佛教、道教指远离人世烦恼:~无为。
融通:1.使(资金)流通:~资金。2.融会贯通:~古今。3.使融洽;相互沟通:~感情。
攀缘:(动)①攀登:~而上。[近]攀登。②比喻依附有钱有势的人:~权贵。也作攀援。
三界:1.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三个层次;又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2.犹三届,三期。
无身相生路:生路shēnglù谋生或求生存的办法另谋生路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守财奴》
识取和尚:(名)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

《偈颂二百零五首》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生灭的循环、本质的如来之藏,以及清净明澈、虚空融通的境界。它展示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表达。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清净妙明,虚融通畅。
六门我绝,攀缘三界。
渠无身相,无生路上。
底人识取,万迥和尚。

这首诗词的诗意体现了佛教禅宗的核心思想。作者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生命的起落、万物的生灭,将其比喻为宇宙的奥秘和如来的真实本质。生灭的现象只是表象,真实的本质则是永恒存在的如来之藏。

诗中提到的清净妙明、虚融通畅,描述了禅宗修行者达到的境界。清净指的是心灵的纯净和超脱尘嚣的状态,妙明表示智慧的开启和洞察力的增强,虚融通畅则表达了心与万物的融合和互通无碍的境界。这些境界是禅修的目标,也是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境地。

诗中的“六门我绝,攀缘三界”表明作者超越了个人的观念和執著,超越了尘世的束缚。六门指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绝指超越个人的自我意识。攀缘三界表示不再执著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作者通过超越自我和世俗的束缚,达到了无我无相,超越生死轮回的境地。

最后两句“渠无身相,无生路上。底人识取,万迥和尚。”表明禅修的目的是要超越个人的身相和生死的轮回,达到无相无生的境界。只有通过深入修行的人才能领悟到这一点,而禅宗高僧则是修行的楷模和榜样。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境界。它唤起读者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引导人们超越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