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与物争

出自宋代释正觉的《偈颂二百零五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ǒ bù yǔ wù zhēng,诗句平仄:仄仄仄仄平。
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合虚空而无欠无余,混万象而成团成块。
不出不在,不失不坏。
我不与物争,物不为我碍。
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
三千界里放光明,双六盘中休喝彩。
()
无余:无余,读音wú yú,汉语词语,意思是没有剩下。
万象:(名)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新|包罗~。
而成成块不在:1.在的相反语,专指不在家或泛指不在某处。2.死亡的讳词。3.不在于、不著重于。
三千界光明:(名)亮光:他眼前闪出一线~。[反]暗淡|黑暗。②(形)明亮。③(形)表示正义或有希望的事物:~之路|~大道。[反]黑暗。④(形)没有私心,坦白:~正大|~磊落。[反]阴暗。
喝彩:(动)大声叫好:齐声~|~声连续不断|人们都喝起彩来。[近]叫好。

《偈颂二百零五首》是宋代释正觉创作的诗词作品。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超越对立和相对性的境界,探索宇宙间的平衡和和谐。

诗词通过一系列对比和对偶的手法,描绘了宇宙的宏大与微小,以及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它表达了一种超越一切界限的境界,即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宇宙是广阔无边的,没有外在的界限可以限制它的边界;同时,宇宙也是微小无尽的,没有内在的界限可以限制它的存在。诗词中提到的"合虚空而无欠无余,混万象而成团成块",强调了宇宙的完整性和整体性。

诗词中提到的"不出不在,不失不坏",表达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状态。它意味着宇宙的存在不受限于具体的时空范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外在的破坏而消亡。

诗词中的"我不与物争,物不为我碍",表达了一种超越对立和相对性的境界。作者不与世间物事争斗,不受物质的束缚和阻碍。这里的"我"可以理解为宇宙的存在,与物质之间没有对立和冲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交融。

诗词中提到的"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表达了达到某种境界后不再需要言语来交流。达到超越对立和相对性的境界后,已经超越了言语的限制,可以通过默契和心灵的交流来传达思想。

最后两句"三千界里放光明,双六盘中休喝彩",表达了宇宙的辉煌和无欲的境界。宇宙中的光明无处不在,散发着智慧和光明,不需要受到外部的赞美和喝彩。

整首诗词通过对宇宙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越对立和相对性的境界,探索宇宙与个体、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它寄托着对宇宙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