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诳不谤时。宋代。释印肃。说时不取相,相说却成诳。不诳不谤时,如如真金像。
诗词:《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朝代:宋代
作者:释印肃
中文译文:
应化不真,分第三十二。
说时不取相,相说却成诳。
不诳不谤时,如如真金像。
诗意:
这首诗是释印肃的作品,表达了对人们言行之间的虚伪和真实的思考。诗中以化非真为主题,揭示了人们在言语交流中常常掩饰真实、言不由衷的现象。作者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往往不去追求真实,而是选择说一些虚假的话语来应对他人,这种虚伪的言辞最终会成为欺骗。然而,如果我们能坦诚面对自己,不言谤他人,如同真金一般,就能保持真实和纯粹。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际交往中的虚伪现象的深刻触动。通过对人们言语行为的剖析,作者批判了虚伪和欺骗的态度,呼吁人们追求真实和纯粹。诗中的"化非真"意味着人们对真实的掩饰和模糊,而"相说成诳"则强调了言语中的虚假和欺骗。然而,诗人也给出了解决之道,他提倡不诳不谤的态度,主张坦诚和真诚地面对他人。最后两句"如如真金像"则表明,只有保持真实和纯粹,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于真实与虚伪的思考,以及对于人际交往中诚实和纯粹的呼唤。通过探讨言语的力量和真实性,诗人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交流方式,并倡导诚实和真诚的沟通。这种对于真实与纯粹的追求与现代社会中虚伪和伪善的问题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