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慧命汝今续。宋代。释印肃。心月孤圆时,光非十五六。迷者以圆观,智者应妙触。印危崖,鉴川陆,一性圆通无委曲。了非心外逐尘缘,下坂不走天然速。谁道速,不佛之处不得住,无佛之处一时足。时来铁解放光明,运至石头成白玉。幸逢施主大开张,古佛慧命汝今续。
诗词:《偈颂十四首》
心月孤圆时,光非十五六。
迷者以圆观,智者应妙触。
这首诗词以心月的孤独圆满为主题,表达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境界。诗中提到,心月的光芒并非只有十五六分之一那么大,意味着心月的光辉超越了常人的认知。迷失者通过圆观察,能够悟出其中的玄妙,而智慧者则能够灵巧地把握住这种境界。
作者通过引用印危崖和鉴川陆的景象,表达了心的本性是圆通无缺的,不偏不倚,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心不被外界的尘缘所牵扯,不随波逐流,不受限于世俗的追求。作者以坡道的形象来描绘心境的自然而快速的归于平静,表达了从繁杂世界回归内心的迅捷。
诗中问道,谁能说出心境的迅速?只有在没有佛的地方,才不会停留,而在没有佛的地方,即刻就能足够。这里的佛指的是烦恼、执着和妄想,只有彻底舍弃这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诗中提到时运将至,铁解倒映光明,意味着在某个时刻,运势会带来解脱和光明的到来。石头经历时间的洗礼,最终变成了洁白如玉的宝石,象征着心境的提升和超越。
最后,作者对施主的大开慈悲表示感激,并以古佛的智慧延续了自己的生命。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慈悲和智慧的赞颂,以及对于修行道路的坚持和追求。
这首诗词通过比喻、景物描写和佛教哲理的融合,表达了对心境的追求和超脱,强调了内心的清净和智慧的重要性。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抒发了对于人生境界和修行境界的思考和领悟。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