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道在无相见

出自宋代释印肃的《颂古九十八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uó shī dào zài wú xiāng jià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日月灯光迥不俱,何须伴侣学真如。
国师道在无相见,知音何处不文殊。
()
日月:1.谋生之道,生存。2.天体,即太阳和月亮。
灯光:1.灯所照出来的光线:夜深了,屋里还有~。2.指舞台上或摄影棚内的照明设备:~布景。
迥不俱何须:(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需要:详情我都知道了,~再说!
伴侣:(名)关系密切的同伴。也特指夫妻:终身~|寻找儿时的~。
真如国师:1.国家的军队。《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2.王莽设置的职官。《汉书·刘歆传》:“及王莽篡位,歆为国师。”参见“四辅”。3.太师的别称。《后汉书·赵典传》:“公卿復表典篤学博闻,宜备国师。”李贤注引徐坚云:“国师,即太师也。”4.一国的师表。《陈书·周弘正袁宪传赞》:“观其雅量标举,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国师矣。”5.指国子祭酒。《梁书·王承传》:“俄转国子祭酒。承祖俭及父暕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6.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北齐法常。《大宋僧史略》卷中:“北齐有高僧法常……齐王崇为国师。”《景德传灯录·慧安国师》:“嵩岳慧安国师……武后徵至輦下,待以师礼。”7.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西藏、内蒙等)的上层僧侣。《元史·释老传·八思巴》:“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
相见:相见xiāngjiàn彼此会面整个代表团在终点站与他们相见
知音:(名)传说伯牙弹琴,在旁听琴的钟子期能十分准确地理解音乐的含义。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因此不再弹琴。后来用“知音”比喻知己。
文殊

《颂古九十八首》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印肃。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日月灯光迥不俱,
何须伴侣学真如。
国师道在无相见,
知音何处不文殊。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禅宗思想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境界的表述。日月的光芒虽然都是明亮的,但它们的光芒却各自独立,不会互相依附。与之类比,人们也不需要依附于伴侣或外物来追求真实的自我。诗中提到的国师指的是佛教中的高僧,而他的教诲是在超越形相的世界中实现的,因此无需依靠外在的相见。真正的知音,无论身处何处,都能体会到这种境界,就如同文殊菩萨一般。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日月的比喻,表达了禅宗对于追求真理的态度。日月的光芒各自独立而明亮,象征着每个人内在的光辉和独立的存在。诗中提到的伴侣和知音,代表了外在的依赖和认同。然而,真正的修行者应该超越这些依赖,独立地追求真实的自我。国师的道教在无相见,强调了内心的觉悟和超越形相的境界。真正的知音,不论身处何处,都能领会到这种境界,就如同文殊菩萨一样,展示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境界和修行态度。它通过对日月的比喻,强调了个体内在的光芒和独立的存在,并呼唤人们超越外界的依赖和认同。同时,诗中的国师和知音象征了内心的觉悟和心灵的契合,强调了真理的内在体验和超越形相的境界。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禅宗思想,寄托了人们对于超越世俗束缚的向往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