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露柱常相伴。宋代。释印肃。体若虚空勿涯岸,通身是口说得半。三种病人也会医,灯笼露柱常相伴。
诗词:《颂证道歌·证道歌》
朝代:宋代
作者:释印肃
中文译文:
体如虚空无边际,通身皆口半吐腥。
三种病人亦能医,灯笼与柱长相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释印肃的《颂证道歌·证道歌》。诗中使用了比喻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证道的深刻含义。
首先,诗中描述道的境界如同无边无际的虚空,意味着道是无穷无尽的。作者将自身比作通体而出的口,暗示着道的表达和传播可以通过言语来实现。
其次,诗中提到三种病人也能得到医治,这是一种隐喻。在佛教中,道被视为一种疗愈心灵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烦恼。这里的三种病人可以理解为不同层次的众生,无论是智者还是凡人,都可以通过证道来获得心灵的治愈。
最后,诗中提到灯笼与柱长相伴,这是另一个比喻。灯笼代表着智慧和启迪,柱则象征着支撑和指引。这里的意思是,在道的旅途中,灯笼和柱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为我们提供光明和方向,引导我们前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隐喻,揭示了道的无穷性和普遍性。它告诉我们,道不仅存在于虚空无边的境界中,也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我们是智者还是凡人,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通过证道来获得心灵的治愈和指引。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