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野色秋如许。元代。方回。海邑疏囚昔此过,鸣榔未了又渔歌。重来野色秋如许,似觉人家旧更多。晴日茅檐横晒布,水田竹架倒扦禾。吴侬苟且度饥岁,焉得官廉吏不苛。
《过秀州城东》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经过秀州城东的景象,通过对自然和社会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时代困苦和社会不公的思考。
译文:
海边的小城囚禁着我,
我听到了榔声和渔歌。
再次来到这野外秋景,
感觉人家的痕迹更多。
晴天下茅草檐晒晒布,
水田里竹架倒扦着禾。
苟且过着吴地的饥岁,
官员为何不宽待苛刻?
诗意:
诗人描述了自己经过秀州城东的景象,这个城市给他一种囚禁的感觉。他听到了榔声和渔歌,展现了城市的生活和活力。然而,他再次来到这里,发现自然的痕迹比人类的痕迹更多,暗示了人类社会的繁华和破坏对自然的影响。诗人进一步观察到,晴天下茅草檐上的布被晒干,水田里的竹架倒扦着禾苗,这揭示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艰苦生活。最后,诗人反思吴地的饥荒岁月,质问为什么官员们不能放宽对人民的苛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官员腐败的不满。
赏析:
《过秀州城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和社会现实的观察。诗中的景象鲜明而生动,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官员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呼吁社会温暖、公正的改变。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观察,折射出社会问题,使得诗意更加深远。这首诗词在宋代的文人诗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展示了方回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