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作空门补处人

出自元代方回的《寿昌郑生入天目山礼僧》,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ù zuò kōng mén bǔ chù ré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欲作空门补处人,如何头上裹头巾。
曹溪一夜传衣钵,元是当年行者身。
()
空门:(名)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遁入~(出家)。
头巾:1.古代男子裹头的纺织物;明清两代读书人裹头的纺织物。2.现代妇女蒙在头上的纺织物,多为正方形。
衣钵:(名)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相传。
行者:(名)①(书)行人。②出家而没有剃去头发的佛教徒。

《寿昌郑生入天目山礼僧》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名叫郑生的人前往天目山拜访僧人的情景。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寿昌郑生前往天目山,
意欲修行寻道门。
头顶裹着头巾,
如何能成为空门中的修行者。
在曹溪寺,一夜间便获得了衣钵,
这原本就是身为行者的他的本份。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人名叫郑生的寿昌人,向天目山进发,意图加入佛门修行。然而,他却不明白身为修行者的标志,所以他想知道如何能够成为真正的修行者。最后,他在曹溪寺获得了衣钵,这表明他原来就是一位具有修行资质的人。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一个人寻求修行的旅程,表达了对于修行道路的探索和追求。诗人用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将主人公郑生的心理状况展现得淋漓尽致。郑生想要加入空门并修行,但他对于修行者的标志和修行的方式却感到困惑。这种困惑在第二句中以头巾的形象被生动地表达出来。然而,他在曹溪寺获得了衣钵,这意味着他原本就具备修行的条件,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整首诗意味深长,通过郑生的经历,诗人提醒人们,修行并不是追求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心的觉悟和领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