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亦无之。元代。方回。行行万山顶,无复大陂池。小磵清且驶,时见白鹭鸶。有鱼必不大,何况亦无之。联拳一弧影,尽日沙边窥。七泽足鲜食,曷不往彼为。公子以臆对,羽族幸产兹。腹肠能几何,少许可无饥。井鲋尚不顾,王鲔安所思。鸬鹚善攫捕,扼吭富渔师。虽贪亦不饱,孰若廉自持。
《山鹭鸶》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间湖泊中观察到的一幕幕景象,以及对其中的生态和人性的思考。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山间湖泊的景象,行行万山顶,无复大陂池。作者驾着小船在湖泊上行驶,时常能看到白鹭鸶飞过。诗中提到湖泊里的鱼不会很大,甚至可能没有鱼。作者用联拳一弧影来形容白鹭鸶的飞行姿态,整日沿着沙滩观察。七泽中的鱼虽然足够新鲜美味,为何不去那里钓鱼呢?
接下来,诗人通过公子和羽族来对比人与自然的关系。公子(人类)以臆对,即凭主观臆测来判断事物,而羽族(白鹭鸶)幸运地生活在这里。诗中提到鸟类的腹肠并不需要多少食物才能满足,而人类却不是如此,即使少许食物也无法免除饥饿之苦。井鲋(一种鱼)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并不关心,而王鲔(另一种鱼)却有着自己的思考。鸬鹚善于捕鱼,但即使贪婪也无法填饱肚子,与之相比,廉自持更加值得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作者通过描写山鹭鸶的生活和捕鱼行为,暗示人类应当像鸬鹚一样,不仅追求物质财富,还要保持廉洁自持的品质。诗中的湖泊和鱼群象征着世俗的欲望和物质追求,而鸬鹚则是作者希望人们能够克制和超越这些欲望的象征。
总之,《山鹭鸶》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性的描绘,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类品德的寄托和思考,呼吁人们在物质追求之外,保持廉洁自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善美。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