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知其非

出自元代方回的《览古五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ǔ shì zhī qí fēi,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贤者傥畏死,世论终不公。
古若不置死,何藉诛妖凶。
荆舒底奸鬼。
庙食丘轲同。
举世知其非,嗫嚅不敢攻。
著书斥日录,独一陈了翁。
祸至裂宇宙,板荡中原空。
笔削讨厥罪,乃在乾淳中。
我读四朝史,方知天听聪。
()
贤者:贤者。有两种意义。一是科学家的意思。二是宗教用词,可以理解成道行很高的人。关于贤者一词,中国也有自己的解释。贤者。意为贤明的人。高尚的人。这种思想往往固定成为帝王形象。而日本又有另一种。体现的是在特定的领域内得到极高的成就人。称之为贤者。而贤者有词,起源与阿拉伯至印度一带。这里称之为上帝的神使或拥有异能的人。
世论不公:不公bùgōng不公正,不合理分配不公
庙食

《览古五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表达了贤者对死亡的畏惧,以及世人对贤者的评价不公的情感。这首诗词通过历史典故和比喻手法,探讨了贤者的遭遇和社会的不公。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贤者傥畏死,世论终不公。
古若不置死,何藉诛妖凶。
荆舒底奸鬼。庙食丘轲同。
举世知其非,嗫嚅不敢攻。
著书斥日录,独一陈了翁。
祸至裂宇宙,板荡中原空。
笔削讨厥罪,乃在乾淳中。
我读四朝史,方知天听聪。

这首诗词传达了作者对贤者的思考和社会现象的批判。在这首诗中,贤者面临死亡时感到恐惧,但世人对贤者的评价却始终不公正。如果古代社会没有死亡的存在,人们将无从净化罪恶和消灭邪恶。荆舒和底奸鬼指的是历史典故中的反面人物,象征着人们内心的邪恶和腐败。即使众人都认识到他们的邪恶,却没有人敢于公开指责他们。贤者写书记录历史,独自一个人陈述真相。然而,当灾祸降临时,整个宇宙都在动荡之中,中原大地一片空虚。只有通过文字来揭露罪恶,才能在乾淳时代实现讨伐邪恶的目的。作者通过阅读四朝历史,才明白天听见了一切。

这首诗词通过对贤者的描述和社会现象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邪恶的担忧。它提醒人们要正视自己内心的邪恶,勇敢地面对死亡,并在言辞之间寻求真相和正义。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贤者的评价和对历史的反思。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历史典故和象征意象,构建了一个思辨性的诗境,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