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气一何悖。元代。方回。稻熟苦淫雨,九月尽十月。已刈及未刈,半芽半漂没。饥饱系民命,此变岂可忽。云师如葛伯,仇饷佚天罚。死木生菌蕈,化萤草未歇。恒燠缪为恩,乖气一何悖。何如时寒风,霜晴大明揭。田父得舂枕,一饭肉白骨。
《杂兴十二首》是宋代作家方回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稻熟苦淫雨,九月尽十月。
已刈及未刈,半芽半漂没。
饥饱系民命,此变岂可忽。
云师如葛伯,仇饷佚天罚。
死木生菌蕈,化萤草未歇。
恒燠缪为恩,乖气一何悖。
何如时寒风,霜晴大明揭。
田父得舂枕,一饭肉白骨。
诗词的中文译文:
稻谷成熟遭受了久雨的折磨,九月即将过去迎来十月。
已经收割的和未收割的交织在一起,有些苗芽已经蔓延,有些却被浸没。
饥饿和饱食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这种变迁怎能被忽视。
像云朵一样的教师,却遭受着食品短缺的天谴。
死去的树木上生长着真菌,草地上的萤火虫还未消失。
长久的炎热被误解为恩德,相反的行为真是多么的违背常情。
何不像寒冷的风一样,霜后晴朗的大明天空般揭示真相。
田地的主人只得到了舂米的枕头,一顿饭肉所剩无几。
诗意和赏析:
《杂兴十二首》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农田的景象,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
诗中首先描述了稻谷的成熟遭受久雨的困扰,表达出农民在丰收季节也面临着自然灾害的痛苦。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已经收割和未收割的稻谷相互交织,苗芽遭受浸泡的情景,呈现出丰收与困境的交错。这种形象化的描写表达了社会中各种矛盾和变迁,特别是食品供应问题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云师,指的是教师。诗人将教师比喻为云朵,暗示教师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他们也面临着食品短缺的困境,这种差异让人感到不公平。这里反映了社会中普通人和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诗词中还描绘了死木上生长的真菌和未歇的萤火虫,形象地表现了生命力的顽强和自然界的奇妙。这种描写暗示了人们在逆境中也能够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呼应了前文中对于丰收和困难的交替描绘。
最后,诗人通过描述田地主人只得到舂米的枕头和一顿微薄的饭菜,揭示了农民的艰辛和贫苦。这种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描写,彰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杂兴十二首》通过对农田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描绘稻谷、真菌和萤火虫等元素,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界的奇妙。整首诗以食品供应问题为线索,呈现出社会中的矛盾和不公平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和同情之情。
这首诗词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民处境的关注。它既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公平现象,也展现了人们在逆境中的顽强生存和奋斗精神。整首诗词充满了思考和情感,让读者对社会和人生产生共鸣,体味到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关切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